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铁屋子意象(下)

(2007-03-18 09:49:42)
分类: 评论类

                       铁屋子意象(下)
       ——《呐喊》《彷徨》总论之一
 
                                    
   
把《呐喊》《彷徨》22篇小说视为一组系列小说,最后一个理由,也是最为重要的理由,就是这一组系列小说,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视角,共同地表现鲁迅对20世纪现代中国现实的宏观感悟。如果从这方面看,《呐喊》《彷徨》作为一组系列小说,还是相当严谨的。
    认识《呐喊》《彷徨》共同表现的鲁迅对20世纪初现代中国现实的宏观感悟,对我们认识和把握《呐喊》《彷徨》的底蕴,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化思想家和成熟的小说大师,在开始创作《呐喊》的时候,鲁迅不仅已经拥有成熟的现代文化理想,并且以这种成熟的现代文化理想观照20世纪的现代中国的现实,形成了他对现代中国人的处境和命运的宏观感悟、发现和把握。
   什么是鲁迅对20世纪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宏观感悟、发现和把握呢?
   1922年12月初,《呐喊》各篇的创作均已完成,要集结出书了,鲁迅写了《〈呐喊〉自序》。在《自序》里,鲁迅和约他给《新青年》写稿的金心异(影射钱玄同)下面这段著名的对话,就是鲁迅对20世纪初现代中国现实和中国人的处境和命运的宏观感悟、发现和把握的意象化的表述。
    “我想,你可以写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在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而且也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  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来折服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1)
    这段著名的文字创造的“铁屋子”意象,蕴含着鲁迅对20世纪现代中国现实和中国人的处境、命运的宏观感悟、发现和把握。这是鲁迅在现代文化理想观照下,从文化视角对僵化的封建传统文化统治下的现代中国现实的感悟,这种感悟既是针对20世纪初的中国现实的,又是针对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的。鲁迅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感悟之深邃,使他的洞察力能够穿透了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的迷障;正因为鲁迅的文化洞察力穿透了几千年封建历史的迷障,鲁迅对现代中国的感悟才能达到如此深邃。
   
我们可以把“铁屋子”意象的底蕴,概括成下列三层意思:
    一、现代中国是一间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
    二、现代中国铁屋子里的同胞中,占绝对多数的是“从昏睡入死灭”的“昏睡者”;
    三、现代中国铁屋子里出现了少数觉醒者;觉醒者破毁铁屋子的呐喊,惊醒了“为清醒的几个人”,是破毁铁屋子的希望。
   铁屋子意象的形成时间,也许是创作《狂人日记》前的1918年年初,1922 年12月《呐喊》集结出书写的《自序》中形诸文字。我们可以把1925 年写的杂文《灯下漫笔》视为铁屋子意象的文化阐释。
    第一、20世纪初的现代中国,是一间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有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铁屋子里的同胞,从历史到现在,从来把人不当人,从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几千年的封建文明史,只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恶性循环;中国人既然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里,一心只祈求做稳了奴隶,到了天下大治,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也就心满意足,感激皇恩浩荡了。于是,从把人真正当人看的文化理想来说,铁屋子就显得密不透风、绝无窗户,而且万难破毁了。《灯下漫笔》里,鲁迅写道: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成了之后,还万分欢喜。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  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就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么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词太绕弯子了。有更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2)
   正因为铁屋子“绝无窗户”,从来没有透进来过“把人真正当人看”的文化理想,所以,“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成之后,还万分欢喜”。
    另一层内蕴是,僵化的超稳定的封建文化结构,使铁屋子的奴隶们互相奴役、互相制约,死也不肯跨过奴隶的门槛,奴隶们的奴隶意识无比沉重,万难改变。鲁迅写道:
    但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贴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也不想动了。
   
我们却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罢——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
  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吗?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长而为台,便又有比他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如此连环,各得其所,有敢非议者,其罪名曰不安分!(3)
    这种既被人凌虐、又有可以凌虐别人的希望文化规范,“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掉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4), "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这就是我们古代的聪明人,即所谓圣贤,将人们分这十等……其名目现在虽然不同了,但是鬼魂却依然存在,并且,变本加厉……造化生人,已经非常巧妙,使一个人不会感到别人的肉体上的痛苦了,我们的圣人和圣人之徒却又补了造化之缺,使人们不会再感到别人精神上的痛苦。”(5)于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各互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制”(6),中国就变成万难破毁的铁屋子了。
    以上两层意思合起来就是:现代中国所以是铁屋子,而且还绝无窗户万难破毁,就是因为中国人从古到今始终做着奴隶,而且还做得如此死心塌地,以至什么也不想改变了。于是,鲁迅结论道:“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阔人筵宴的厨房。”(7)  而且,鲁迅还毫不含胡地指出,所有这一切,不仅是指历史上的事实,更是20世纪的现代中国的现实:“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8)
    《呐喊》《彷徨》22篇小说,展示了一幅幅20世纪初现代中国真实得令人震惊的人生画卷,每一幅几乎都毫不例外地浸染着令人喘不过气来的阴冷、沉重。阴冷、沉重,是《呐喊》《彷徨》20来篇小说菅造的共同的艺术氛围。阴冷、沉重,是鲁迅对现代中国铁屋子的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感情体验的在艺术上的自然流露。阴冷、沉重,也是20世纪初现代中国真实的文化氛围象征的艺术表现。这阴冷、沉重的氛围中,凝聚着鲁迅灵魂对铁屋子现实的全部失望、悲哀和忧愤,也同样凝聚着鲁迅灵魂对破毁铁屋子的既微茫而又执着的希望。
    第二、现代中国铁屋子里同胞中,占绝对多数的是“从昏睡入死灭”的“昏睡者”。
    几千年来,铁屋子里的中国人既然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只是盼望着“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等到做稳了奴隶,也就感激“皇恩浩荡”了,这里的“熟睡”或者“昏睡”,就是指传统的封建文化——奴隶文化在中国人灵魂中积淀起来的沉重的奴隶意识。这种奴隶意识使中国人从来不想、当然也就争不到“人”的价格。鲁迅充满激愤地写道:“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9)。据此,对铁屋子里绝大多数昏睡的中国人,自然应该分为两种:少数“吃人者”,即“凶人”“阔人”,即上流社会的人们;被吃的昏睡者,即沉默的国民大多数,即下层社会的人们。
    针对铁屋子里少数“吃人者”,即“凶人”“阔人”,《呐喊》《彷徨》创造了“吃人者”形象系列,即铁屋子上流社会的“昏睡者”形象系列。
    他们毫无疑问是铁屋子文化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也是奴隶,然而他们只对皇帝称臣(普通老百姓对皇帝只能自称草民、小民、贱民,还没有资格称臣)、称奴才(清代大臣在皇帝面前的自称,“奴才”是“臣”的确切不过的白话化,意为奴隶中的有才能者,被皇帝提拨起来帮助皇帝治理老百姓——奴隶们),然而对老百姓——奴隶们来说,他们又是奴隶主,有驱使奴隶们、吃奴隶们的权利。他们是奴隶中比较有地位、有才能的,他们不仅有同样沉重的奴隶意识,而且更有同样沉重、同样无可救药的奴才意识,因此,他们的灵魂里有着更浓烈的血腥气息。他们也是昏睡者,也从昏睡进入死灭,只是他们在昏睡的时候,还要吃人,而且在吃人的时候,总是以他们“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夏三爷、赵太爷、鲁四老爷、郭老娃、四爷、七大人等,就是这样。他们肉体也跨进文化转型和裂变的时代了,如赵七爷、四铭、高老夫子,然而,他们不仅以封建卫道士自居,而且他们的灵魂,依然在虚伪、昏聩和堕落中,散发出腐尸的恶臭,毒化着社会空气。这个形象系列中,除了四铭和高老夫子是小说中被讽刺的主人公外,其他人物都是小说背景上漫画化、凝固化的意象存在,有灵魂而没有血肉。这全部原因,就是因为鲁迅对他们太深恶痛绝了,不屑于对他们多加描写。因此,从艺术质量上说,这个形象系列比起昏睡的国民大多数形象系列和觉醒者形象系列来说,要逊色得多,再加上对这个形象系列的认识,从问世到现在,也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分歧,本书就从简不作分析了。
   针对铁屋子里绝大多数被吃者,即沉默的国民大多数,《呐喊》《彷徨》创造了昏睡的国民大多数形象系列。
    在《药》《风波》《明天》《故乡》《阿Q正传》《祝福》《离婚》等杰作中,鲁迅塑造了阿Q、王胡、小D、祥林嫂、柳妈、七斤、七斤嫂、八一嫂、单四嫂子、华老栓、爱姑等人物形象,展示了铁屋子里昏睡的国民大多数血肉丰满的灵魂。《孔乙己》里的主人公孔乙己,似乎也应归入这一形象系列,因为铁屋子已经进入20世纪,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孔乙己虽然矜持自己读书人的身分,不肯脱下长衫,然而,他沦为铁屋子的最底层,已经是无可改变的事实了。当然,这个形象系列还包括《狂人日记》和《长明灯》里的昏睡的国民大多数人物群像。
    毫无疑问,昏睡的国民大多数是铁屋子文化的受害者。他们只有做奴隶的份,升为主子或者奴才的希望极为渺茫。能够做稳了奴隶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他们“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了,像压在大石板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了!”(10)他们的奴隶意识最沉重。他们走出铁屋子阴冷、沉重的文化阴影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也就真正新生了。
    第三、铁屋子毕竟已经进入20世纪,于是,铁屋子里出现了少数觉醒者;觉醒者破毁铁屋子的呐喊,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是破毁铁屋子的希望。
  时代毕竟已经进入20世纪。和几千年传统比较起来,铁屋子毕竟发生了变化,“东方发白,人类向各民族所要求的是‘人’”(11)铁屋子里终于出现了如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反复提到的“觉醒的人”,即觉醒者。他们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崭新的优秀知识分子。他们的人的意识觉了,把自己、也把同胞真正当人看了。他们摒弃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奴隶意识和奴才意识,以改变铁屋子的生活方式为己任,发出抨击传统封建生活方式、创造现代的人的生活方式的呐喊声,这种呐喊声将会唤醒铁屋子里睡得不那么死的人……《新青年》同人们,包括鲁迅,当然是这批觉醒者中的先驱和中坚。
  铁屋子是奴隶们做牛做马的劳作场所,也是奴隶们被宰割、被吃的厨房,而鲁迅希望创造的真正把人当人看的社会,则是人们可以过合理的幸福的生活的现代社会。
  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时候,启蒙运动刚开始不久,鲁迅的呐喊是为了“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12),那时的铁屋子里的觉醒者还很少。到鲁迅创作《彷徨》的时候,启蒙运动唤醒了一批比较清醒的时代青年,在鲁迅的周围也聚集了一群这样的青年,所以鲁迅对于破毁铁屋子和创造现代的人的社会,比创作《狂人日记》的时候,更充满信心,也更富于战斗的激情了。鲁迅写道:“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13)“扫荡吃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14)
    针对20世纪的曙光终于照进铁屋子,铁屋子里出现了少数的觉醒者,《呐喊》《彷徨》创造了觉醒者形象系列。他们包括《狂人日记》《药》《头发的故事》《端午节》《长明灯》《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孤独者》《伤逝》〈兄弟〉等作品创造的狂人、夏瑜、N先生、方玄绰、疯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涓生、沛君等形象,当然也包括《故乡》《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等小说的叙述人“我”。
  觉醒者形象系列,是可以和昏睡的国民大多数形象系列相媲美的艺术创造,同样也是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不朽奉献。对觉醒者形象系列的理解和认识,是我们对《呐喊》《彷徨》的认识和理解上最为滞后的。这个形象系列在问世的时候,除了少数的例外,如狂人,其他的成员,可以说都没有引起文坛太大的注意,后来,到了好象开始引起注意的时候,这组形象的底蕴就被误解或者歪曲了。迄今为止,我们还不能说已经认识这组形象系列的底蕴了。 

1)《鲁迅全集》卷1,第417页。
2)《鲁迅全集》卷1,第211-213页。
3)《鲁迅全集》卷1,第215-216页。
4)《鲁迅全集》卷1,第217页。
5)《鲁迅全集》卷7,第81页。
6)《鲁迅全集》卷1,第429页。
7)《鲁迅全集》卷1,第216页。
8)《鲁迅全集》卷1,第217页。
9)《鲁迅全集》卷1,第217页。
10)《鲁迅全集》卷7,第82页。
11)《鲁迅全集》卷1,第322页。
12)《鲁迅全集》卷1,419页。
13) 《鲁迅全集》卷1,第213页。
14) 《鲁迅全集》卷1,第217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