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
文/原野。

我吃过晚饭,下楼遛遛两个可爱的小狗,回家洗漱上床,看看微信朋友圈朋友们发的各种消息,朋友圈里大多都是推销各类产品,也有心灵鸡汤类文章和保健类、文学类的文章

我挑选一些健康类和文学类的文章看一看,然后也在朋友圈发发我到各国旅游的风景照片。

自从有了微信,我电视也不看了,微信主宰了毎一个人的生活空间。每天看完微信都快深夜12天才躺下睡觉。

今天晚上又是12天躺下,可翻来复去怎么也睡不着觉。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我的思绪又飞回到2003年的春天……

记得2003年的春天,我只身一个人拎着皮箱来闯大上海,若大的上海我举目无亲,唯一与我每晚相伴的是床头几本刊登我文章的《女友》杂志和巜作家与读者》杂志。

上海的春天特别喜欢下雨,每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望着窗外影影绰绰的梧桐树,听着雨打巴蕉树叶淅沥的雨声,内心感到很茫然和无助,总感觉自己像一个无根的浮萍,不知命运把我载向何方?

和大多数初来上海打工者的心态一样,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在上海立足,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我到上海一周之内就顺利找到工作,在一幢30层的办公大楼里做日企白领,每天下午2点上班到晚上9点下班,上班时间都错过了高峰期,所以,我不管是坐公交车还是乘地铁上班都有位置坐,相对来说人比较舒服。

我上班每天的工作,就是往日本打电话,找日本客户推销中国食品和国际卫星接收器,另外还有国际电话卡。
工作五天休息一天,工作时间不允许打私人电话,也不允许带手机进办公室。每人有一个衣柜,一进办公室统一穿上工作服装,把包锁进衣柜里开始全神贯注工作。

这种半军事化的工作作风,一开始我很难适应。我从国企的干部一下走进外企的销售员,心里还是有一些落差的。
唯一让我感到欣慰的,我每月的销售业绩一直很好,我的日本客户也越来越多。

每天晚上下班,我喜欢坐公交大巴司回住处,一路可以看大上海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夜景。从单位到我的住处,路上40分钟车程。回到住处,洗漱结束,上床看会书,有时也写写文章,有时躺在床上听听窗外的雨声。

一个人在外打工,内心总有一股凄凉和飘浮的感觉,没有朋友,没有同学,身边没有亲人,感到孤独无助和寂寞。
尤其一到上海的雨季,缠绵的细雨让人无限伤感和惆怅。我天生多愁善感,触景伤情。有时会想起逝世的父母,想起北方的姐姐,想起远离我身边的女儿,想起学生时代的小姐妹。

工作休息日,是我最开心的日子,我会从淮海路走到上海新天地,找一个安静点的咖啡厅,点一杯卡布奇诺咖啡,坐在靠窗的位置慢慢品尝。

有时翻开店里的时尚杂志,对着美女封面发会呆,有时迷起双眼听会美妙的音乐,有时看看街上人来人往陌生的面孔。有时看看马路边上正在吐绿的梧桐树叶。

对于大多数刚来上海打工的人来说,都经历过道路不熟,语言听不懂的两大难关。
我刚到上海乘公交大巴车,经常听错乘车服务员报的站名,经常下错站,坐错车。时常会多走一些冤枉路。

在公司有一次和一个上海女人发生矛盾,她用上海话骂我,我当时一句话也没有听明白,她骂完我冲我得意的笑起来,我才反应过来,我用普通话也狠狠骂了她,她哭着回家把她妈找来骂我。
她妈一边抽烟一边用上海话骂我,摆出老流氓的架式,我反唇相讥,豪不示弱。母女俩灰溜溜逃走了。

在人民广场转车时,经常会找不到停车的站点,有时在人民广场转上好几圈,才能找到要乘的车。
上海在外地人的眼里,真是太大了,每一个刚来到上海打工的外地人,到了上海都晕头转向,分辩不出东南西北。
上海永远是冒险家的乐园,年轻人都喜欢来上海掏金。你只要在上海工作一年,你就会深深爱上喜欢上海。

上海的人文环境,风土人情,市民的素质,要比边远城市好很多。
一批又一批外来打工者,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因为上海太有诱惑力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强者适应,弱者淘汰。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上海是天堂,也是地狱。高昂的房价和房租,让一部工资低的打工族最后含泪回家。
但他们领略过了上海的喧嚣与繁华,再回到家乡又很难适应家乡的安静与经济落后。

他们内心反反复复挣扎、矛盾,最后又返回大上海。他们在职场上撕杀、搏斗,咬紧牙关拼命坚守,但有限的工资应付不了昂贵的房租,最后拚得丢盔弃甲,还要满腹辛酸返回故里。
未完待续
原野写于2016年4月27日凌晨2点57分上海家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