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经典生活篇之十八:《早春二月》

标签:
情感 |
分类: 老电影 |
20世纪20年代中期,知识青年萧涧秋,应好友陶慕侃之邀请,来到浙东芙蓉镇,在陶慕侃任校长的学校教书。在陶慕侃欢迎萧涧秋的家宴上,几个老师说起西村的文嫂一家的艰难困境,唏嘘不已。陶慕侃的妹妹陶岚问萧涧秋来时在船上是否见到一个悲情的年轻女人带着两个孩子?萧涧秋想起在船上确实见到母子三人,当时一个老太太告诉他:女人的丈夫打仗死了,留下孤儿寡母三人,不知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下去!陶慕侃告诉他:那个女人就是文嫂,他的丈夫叫李志豪,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广州起义牺牲。萧涧秋闻名一惊:原来李志豪是他一直很敬佩的很有胆识的同学。
饭后,萧涧秋特地来到西村李志豪家,看望了文嫂和她的一双儿女。文嫂一家的贫困和艰难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他不仅从经济上资助文嫂一家,还让她的小女孩采莲去上学,自己每天亲自到桥头接送采莲。一天早上,他到桥头接采莲时,见班里经常迟到的的学生王福生挑着一担柴火,仔细一问,才知道王福生家极其贫困,他每天都要早早起床打柴,然后才去上学。文嫂一家和王福生一家的贫困,让萧涧秋非常同情。同时,文嫂的善良、坚强,王福生的自强、好学,小镇的清净,使他感到自己已经爱上了这座贫瘠的小镇。
陶岚渐渐喜欢上了学识渊博、儒雅、富有正义感的萧涧秋,而对狂热追求她的富家子弟、哥哥学校的教师钱正兴却一直很冷淡。萧涧秋也爱上了正直、热情、泼辣、善良的陶岚,这引起了钱正兴的嫉恨。陶岚也来到哥哥的学校教书,她与萧涧秋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引起同事钱正兴和方谋的讥讽和风言风语;同时镇上也开始出现萧涧秋与文嫂的流言蜚语。文嫂为了不再给萧涧秋添麻烦,不让女儿采莲再来上学。萧涧秋到文嫂家力劝文嫂,文嫂终于同意继续让女儿上学。萧涧秋则努力让自己振奋起来,再坚强一些,顶住压力,继续接送采莲上学。
萧涧秋来到教室,发现竟空无一人。正在诧异,迟到的王福生进来并检讨自己又迟到了。萧涧秋努力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下来,开始给王福生一个人上课。就在这时,陶岚领着十多个学生来到教室上课。陶岚告诉萧涧秋:有人悄悄通知学生家长,说放假一天,不要上学了。萧涧秋知道这是有人在借家长之名陷害自己。
萧涧秋的朋友从上海给他邮寄了进步刊物《新青年》,陶岚看到后很感兴趣,将刊物借去认真阅读,并同萧涧秋交流了自己的看法。有人又以匿名信的方式,污辱、攻击萧涧秋,企图把他驱逐出芙蓉镇。学校、镇上的闲话压得萧涧秋几乎喘不过气来,萧涧秋深感人言可畏,甚至不敢再去接采莲上学。
文嫂的小儿子病重,萧涧秋和陶岚急忙前去帮忙。在医生的救治下,孩子终于转危为安。萧涧秋和文嫂的绯闻被人捅到镇长那里,镇长给陶慕侃施加压力,让他立即辞退萧涧秋。陶慕侃非常了解真相,但人言可畏,又有上边的压力,只好让萧涧秋到外地去“休养”。萧涧秋深知“休养”的含义,明确表示自己绝不这样不清不白地离开芙蓉镇。文嫂的儿子还是死去了。文嫂接二连三地遭受失夫丧子的打击,悲恸欲绝,心如死灰。萧涧秋出于对文嫂悲惨命运的同情,决定放弃与陶岚的爱情,娶文嫂为妻,以彻底帮助她走出困境。钱正兴闻讯找到萧涧秋,让萧涧秋把陶岚让给他,遭到萧涧秋的怒斥。萧涧秋要娶文嫂的事在镇上引起轩然大波,不但遭到陶岚的反对,更招来了众人的非议和攻击。文嫂再也不堪忍受人身流言的恶毒攻击和极度羞辱,愤而自杀。
文嫂自尽令萧涧秋倍受打击。他真心实意地帮助文嫂一家,非但没有给她们带去幸福,却使她们遭受了更多的灾难,这种结果让他很受刺激,也极为痛苦。陶慕侃和萧涧秋一起喝酒时,方谋来了。方谋言语间表示钦佩萧涧秋,说文嫂之死证明萧涧秋与文嫂之间是干净的,萧涧秋的仗义正直的确值得钦佩。萧涧秋知道谣言大都来自方谋和钱正兴,不由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怒气冲天地斥责方谋之流:“小人之心,小人之口!”
萧涧秋一踏进芙蓉镇,就像掉进了是非的旋涡,几乎在这个旋涡里溺死。在一连串的打击下,萧涧秋病了。他躺在病床上,认真思考着今后的出路。王福生来看望萧涧秋,并告诉他:自己以后不来上学了,因为他爸爸拾柴时摔断了腿,以后一家人的生活要靠他了。文嫂的自杀和王福生的退学,像两根铁棒猛击了萧涧秋的头脑,使他晕眩,也使他清醒,他决心不再徘徊,找到一条自己应该走的正确道路。萧涧秋以去外地休养为由,向陶岚和陶慕侃辞行。他坚决谢绝了陶岚要陪他同往的要求,并告诉陶岚,坚信“我们会有长长的未来”,毅然离开芙蓉镇,踏上新的征程。
萧涧秋离开后,陶岚和哥哥发现了萧涧秋留给他们的信,才知道萧涧秋经过深思熟虑去意已决,他要离开芙蓉镇这充斥着卑鄙、下作、阴谋的是非之地,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萧涧秋的觉悟和执著深深感染了陶岚,为了伴随萧涧秋风雨同舟,寻找光明的未来,寻找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民族的出路,她也毅然决然地离开芙蓉镇,踏上了追寻萧涧秋的历程。
萧涧秋(孙道临饰)乘船赴任的路上遇见丈夫战死的文嫂,非常同情她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