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茶之父”余干臣

(2011-10-09 08:59:01)
标签:

杂谈

                                     “红茶之父”余干臣

 

        “祁红”是享誉中外的中国功夫茶,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与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乌龙茶并称为世界三大高山红茶,赢得了“茶中英豪”的美誉。

“祁红”的发源地,并非徽州的祁门,而是东至的尧渡街。当年尧渡街祁红茶庄的红茶火爆商帮,名盛一时。皖藉东至名人、清末两江、两广总督周馥,曾写过一些咏茶诗

         其一、《述村农苦况》:

三月招得采茶娘,四月招得焙茶工;千箱捆载百舸送,红到汉口绿吴中;年年贩茶嫌茶贱,茶户艰难无人见;雪中芟草雨中摘,千圃不值一匹绢;钱小秤大价半赊,几唤卖茶泪先咽;官家榷茶岁草缗,贾胡垄断术无神;庸妇贩夫百苦辛,犹得食力饮其身,就中最苦种茶人。

        其二、《扇题》诗

矮屋黄芽暖,空亭绿阴凉。

颓垣见兵燹,客户遍农桑。

井口寰衣落,樵肩兰草香。

新茶初上市,最喜客评尝。

          余干臣,又名昌恺(1850—1920),黟县人。从小读书,后为官吏。光绪元年(1875)余被罢官,从福建回乡经商。

         余干臣,原是福建崇安县令。他在福建为官期间,尽职尽责,秉公办事,而且亲民爱民。他经常深入茶区考察“闽红”的生产情况,甚至不顾官体,不耻下问,与茶农一起采茶、制茶。几年一过,不仅官当得好,而且对 “闽红”的制作技艺,了然于胸。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年前,这位为官勤勉的余干臣,却因为得罪了上司,成了官场倾轧的牺牲品,被贬回原藉。这对于刚过而立之年的他,这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身为黟城的名门望族子弟,他感到莫大的耻辱。

回到家乡,他沮丧苦闷,闭门不出。忽一天,他在翻阅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诗文时,偶然看到了一篇《南有嘉茗赋》的佳文。他诵读再三,惊叹不已。他想:至德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我现在还年富力强,何不去至德发展茶叶事业呢?

        1875年的春天,一位身着传统长袍马甲的英俊中年人,带着仆从,挑着行李,来到了至德县(今东至)的尧渡街。他在靠近击壤桥边的下街头,租了一幢两进三开间的老派民居,开起了茶庄。他,就是黟县立川村人余干臣。

     余干臣说干就干,到了至德尧渡街,一边做生意,一边了解至德县的茶叶生产历史。据唐代杨华撰写的《膳夫经年录》记载,开元年间至德已植茶,植茶历史已愈千年。不过以前都是生产绿茶。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千两朱兰茶”内外销受阻,至德茶农开始招来粤商部分改制红茶,就近销往当时中国最热闹的红茶中心市场——汉口。可是福建的“闽红”,还没有人尝试生产过。于是,他吩咐仆人,打扫一间干净的房间,摆上制茶工具,准备试制红茶新品种。他先是收购洪方、官港的红毛茶进行加工,后又收购湿坯,进行生产。余干臣先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操作,后来又吸收了福建小种红茶制造中的“熏焙”做法,将原来的“晒干”改为“烘干”。这个改革是革命性的,使东至红茶,从此跻身世界高香茶之列。他制作出来的新红茶,品质优良,色泽乌润,条索紧细,锋稍秀丽,汤色叶底红亮,香气清鲜持久,滋味醇和浑厚。

余干臣仿照“闽红”,制作功夫红茶成功的消息,一时传遍尧渡街的大街小巷,传遍了至德全县,各路茶商纷至沓来,一时间,尧渡街茶商云集,热闹异常。人们尊称余干臣为“红茶之父”。

在至德试制红茶成功后,余干臣决定到祁门去发展。他到祁门后,落脚历口。由于历口土质好,空气湿润,云雾笼罩,山花多,花叶上熏染了一种天然的苹果、兰花香,制作出来的功夫红茶,被人称为“祁门香”。为了统一口径,后来余干臣将他各个茶庄所制的功夫红茶(含尧渡街红茶庄),统一命名为“祁门红功夫茶”,简称“祁红”。

六年后,余干臣又在祁门闪里等地开设了红茶分庄,产地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在市场所占份额也越来越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梅城古城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