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尧乡之三十一。东流双 闸

标签:
文化 |
东流双闸
在尧渡河出口处的东流牛头山上,巍峨屹立着两座现代化建筑物——东流双闸。山之西为“老闸”,山之东为“新闸”。 在新闸的入江口处还建了一座仿古亭阁,木头阑干,翘檐回廊,琉璃小瓦,与陶公祠、秀峰塔浑然一体,交相辉映,就像是一座现代派的“菊江亭”。
老闸建于1967年,1970年竣工。新闸建于1976年,是县内最大的中型闸。两间均为两闸系治理尧渡河重点工程,也是一项规模较大的枢纽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所不同的是新闸泄洪量大,整体工程比老闸雄伟壮观。东流新闸包括节制闸和船闸。节制闸12孔,每孔宽
5米,净宽65米,总宽73.2米,是按20年一遇的洪水设计的。船闸是按六级航道设计的,能够通航100吨级的船只。新河水位在12.5米,江水在5米时,船闸可以通航。东流双闸,既是旅游休闲的好景点,也是东至人民改造尧渡河,根治七里湖的一块丰碑。
在东流双闸旁边的一座山丘上,人们还可以看到一块墓地,那里安卧的就是当年带领东至县人民治山治水,改造尧渡河,根治七里湖的县委书记张成钧同志。张成钧同志是1972年来东至县担任县委书记的,为了彻底根治尧渡河的水患和七里湖的血吸虫病患,他与县委一班人大胆决策,制订出《尧渡河中下游防洪灭螺工程规划》,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全身心的投入,采取大兵团作战的方法,经过三年大干,三期施工,连续作战,一气呵成,终使整个工程于1976年全面竣工。使改造后的尧渡河,河道由弯变直,堤坝高筑,绿树成荫,奔腾的尧河水,变得温顺和缓,泛滥成灾的血吸虫病也得到了有效遏制。昔日的荒湖变成了米粮仓、养渔场;过去的“寡妇村”、“罗汉村”,变成了富裕村、幸福村。改造尧渡河、根治七里湖,是东至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一项创举。
张成钧同志于1978年调离东至县,在省城合肥度过了他的晚年,1997年默默离开了我们。临终前,他嘱咐他的家人,不要将他的骨灰留在合肥,也不要送回江苏故里,他要求回到东至县去,把他葬在东流大闸旁的一座山丘,他要在那里永远陪伴与他并肩战斗并为治理尧渡河献出鲜血和生命的乡亲和战友;他要把自己的骨灰,变成一撮肥土,永远融入东至县的这片土地中去;他要两眼望着大闸和河堤,当个忠诚的守护者,看看治理后的新河能不能接受百年不遇的洪水考验。
松涛在为忠魂欢呼,江水在为忠魂歌唱,清清的尧河水啊,也在静静地流淌。
为了纪念和缅怀张成钧同志,东流镇人民于每年清明节,纷纷自发地前往张成钧墓地凭吊、扫墓。
铁骨忠魂,精神永存,成钧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