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德县令梅尧臣

(2008-06-22 11:25:39)
标签:

文化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诗人。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皇佑三年(1051)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早年诗作受西体影响,后诗风转变,提出与西派针锋相对的主张。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要求诗写景形象,意于言外。他的《田家四时》、《田家语》、《汝坟贫女》、《襄城对雪》、《鲁山山行》、《晚泊观鸡斗》、《东溪》、《梦后寄欧阳永叔》等诗都体现了这种造语平淡而意在言外的作诗主张。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著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本。

据《至德县志》记载:梅尧臣北宋景佑元年至五年(1034-1038)任建德县令,居官清廉正直。去官后,人民缅怀他,把县城改称梅城,并于其官舍西偏,为梅公堂以祀之,后又在梅城后面的白象山半山坡上建起了一座梅公亭以慰其景仰之思,又得以登临之美。梅公亭始建于宋嘉定年间,元至正二年(1342)、明正德十五年(1520)、清康熙十年(1671)三次重建,民国七年(1918)县长王人鹏再次重修,并作文摹泐于亭基岩壁之上。亭,砖木结构,呈长方形,画栋雕梁,为楼阁式建筑,面筒形黑色陶瓦,四角飞翘,周植古松翠竹,景色宜人。“文革”时梅公亭被毁,今仅存遗址,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百年来,人们五建五修梅公亭,缘由何在?

他生于农家,幼时家贫,酷爱读书,16岁乡试未取之后,由于家庭无力供他继续攻读再考,就跟随叔父到河南洛阳谋得主簿(相当于现今的文书)一职,后又在孟县、桐城县连续担任主簿职务。在连任三县主簿之后例升知县,召试,赐进士出身,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称。梅尧臣入仕之后,曾胸怀大志,抱有远大抱负,他原名“圣俞”,后改“尧臣”,意为立志要做个圣明君王的贤臣,然而他却没有遇到圣君。

梅尧臣任建德县令的五年间,为人诚厚,清高自持,颇能体察民间疾苦,尽自己的力量做了许多惠政于民的事情。他经常深入乡间百姓家微服私访,与农人、与烧瓦匠、与贫妇交谈,了解民间疾苦,还亲自赶赴山林大火现场,洪水泛滥的溪流进行实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亲,当时建德为山区小县,县署外有圆破旧的竹篱,常年需要修护,因此成了向民众勒索的借口,梅尧臣来后果断以土墙代替,并在院内植了一丛竹子。元吴师道在《梅公亭记》中赞颂他“以仁厚、乐易、温恭、谨质称其人”。

对于这样一位大文学家、大诗人、大名人,且在建德为官时又为民爱民,用诗歌这一形式表达民间百姓的怨愤,人民自然崇敬他、热爱他。所以梅公的德政、仁政在时隔九百多年后的今天仍在东至人民中传诵。

梅公虽然在位途上极不得意,而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大量的激动人心的诗篇。在当时,他和苏舜钦齐名,在诗坛上声望很高,被称为“苏梅”,又和欧阳修是好朋友,都是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对宋诗起了巨大的影响。他积极支持欧阳修的古文运动,他的诗作分为古淡与刻画两种,为当时人所推崇。欧阳修曾自以为诗不及尧臣。陆游在《梅圣俞别集序》中,曾举欧阳修文、蔡襄书、梅尧臣诗“三者鼎立,各自名家”。他的诗能够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风格平淡朴素,而又含蓄深刻,他在建德写下的大量诗作中,其中写农民的有《田家语》,“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这首诗用农民的口气,申诉了农民遭受的苦难。在《小村》诗中曰:“寒鸦得食日呼伴,老奥无衣犹抱孙,磋哉生计一如此,廖入王民版籍论!”在《陶者》一诗中,他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贫富对立的社会现象,诗曰:“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住大厦。”尖锐明朗,读后使人强烈地感到不平。梅公在公务之余,还经常步出县衙,流连于建德、东流、池州的青山绿水之间,写了不少咏景咏物咏友的诗,从梅尧臣在建德留下的百篇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梅尧臣的独特风格,它平易而深刻,细腻而贴切,凝炼而又有自由,新巧而又泼辣,他在一向被抒情诗用惯了的短小形式里,能够突破陈规,做到议论突出,谈吐不凡。在山水景物的描绘方面,也形成了刻划个性、摹写细节的特点,给人以新鲜细致的感受。

“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这是北宋大诗人梅尧臣所作的《南有佳茗赋》的开篇语。梅尧臣于北宋景佑元年(1034)调任建德(今东至县)县令,直到景佑五年(1038)离任,在建德县为官5个年头,这首脸炙人口的《南有佳著赋》就是他在任时深入官港茶区亲自考察茶叶的生长气候、采摘、制作、出售的全过程后所作,他作罢掷笔,捋须含笑说:“我乃采茶官也!”“采茶官”这是一个多么亲切、谦和的自喻。封建时代的父母宫,能把自己与采茶农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多么可亲可敬啊!

东至是个老茶区,早在唐代官港的茶叶就火暴商邦,白居易笔下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指的就是当时隶属于浮梁地区的官港。梅公对东至的茶叶推崇备至,不仅著有《南有佳著赋》,且又作诗曰:“山茗烹仍绿,池莲摘更繁”,把茶叶与池莲并为建德之美。所以,北宋以后建德的茶叶就已负盛名,到了元代就成了十大名茶之一。


附梅尧臣史料1:

△《宋史》卷四四三 列传第二0二文苑五
    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侍读学士询从子也。工为诗,以深远古淡为意,间出奇巧,初未为人所知。用询阴为河南主簿,钱惟演留守西京,特嗟赏之,为忘年交,引与酬倡,一府尽倾。欧阳修与为诗友,自以为不及。尧臣益刻厉,精思苦学,繇是知名于时。宋兴,以诗名家为世所传如尧臣者,盖少也。尝语人曰:“凡诗,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矣。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也。”世以为知言。历德兴县令,知建德、襄城县,监湖州税,签书忠武、镇安判官,监永丰仓。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召试,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预修《唐书》,成,未奏而卒,录其子一人。
    宝元、嘉祐中,仁宗有事郊庙,尧臣预祭,辄献歌诗,又尝上书言兵。注《孙子》十三篇,撰《唐载记》二十六卷、《毛诗小传》二十卷、《宛陵集》四十卷。
    尧臣家贫,喜饮酒,贤士大夫多从之游,时载酒过门。善谈笑,与物无忤,诙嘲刺讥托于诗,晚益工。有人得西南夷布弓衣,其织文乃尧臣诗也,名重于时如此。

《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十三《梅圣俞墓志铭》

△《东都事略》卷三十八

△《宋元学案补遗》卷四

△《宋史新编》卷一百七十

△《二梅公年谱》·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梅询年谱》一卷,宋淳熙中陈天麟撰。《梅尧臣年谱》一卷,元至元中张师曾撰。二人皆籍宣城,与梅氏为同里也。明万历中,梅一科合而刻之。又于《询谱》后载《诗略》一卷、《附录》一卷,《尧臣谱》后载《文集拾遗》一卷、《附录》一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十九史部十五

    沧海按:张师曾所作年谱名为《宛陵先生年谱》,今通行本为清道光十年夜吟楼本。

△ 南宋·胡柯《欧阳修年谱》(节录):
天圣九年辛未(1031年)
    三月,公至西京。钱文僖公惟演为留守,幕府多名士。与尹洙师鲁、梅尧臣圣俞尤喜,日为古文歌诗,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初,胥公许以女妻公。是岁,亲迎于东武。

明道元年壬申(1032年)
    是春及秋,两游嵩岳。秋尽,从通判谢绛奉御香告庙也。礼毕,同游五人,皆见峭壁大书“神清之洞”。公又尝行县,视旱蝗。

宝元二年己卯(1039年)
    二月,知制诰谢希深绛出守邓州,梅圣俞将宰襄城,与希深偕行。五月,公谒告往会,留旬日而还。六月甲申,复旧官,权武成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公自乾德奉母夫人待次于南阳;冬,暂如襄城。

皇祐二年庚寅(1050年)
    七月丙戌,改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事。己酉,至府。十月己未,明堂覃恩,转吏部郎中,加轻车都尉。是岁,约梅圣俞买田于颍。

△ 《明史稿·史例议》
    昔宋修《唐书》,欧阳修撰《纪》、《志》、《表》,宋祁撰《列传》,刘羲叟撰《天文》、《律历》、《五行志》,梅尧臣纂《方镇》、《百官表》,王景彝撰《礼仪》、《兵志》。

△ 宋·赵与虤《娱书堂诗话》
    梅圣俞因刘元甫戏言之谶,竟终于都官,葬在宣城,俗呼为梅夫子墓。吊之者有句云:“赢得儿童叫夫子,可怜名位只都官。”(卷上)
    孙君孚升云:昔与杜挺之梅圣俞同舟逆汴,见圣俞吟诗,日成一篇,众莫能和,因密伺圣俞如可作诗。盖寝食游观,未尝不吟讽思索也。时时于座上忽引去,奋笔书一小纸,内算袋中,同舟窃取而观,皆诗句也。或半联,或一字,他日作诗,有可用者人之。或云“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乃算袋中所书也。(卷下。见宋·刘延世《孙公谈圃》卷三。)

△ 宋·王铚《默记》卷三
    尹师鲁性高而褊,在洛中与欧、梅诸公同游嵩山,师鲁曰:“游山须是带得胡饼炉来,方是游山。”诸公咸谓:“游山贵真率,岂有此理!”诸公群起而攻之。师鲁知前言之谬,而不能胜诸公,遂引手扼吭,诸公争救之乃免。

△ 宋·蔡绦《西清詩話》
    晏元獻守汝陰,梅聖俞自都下特往見之,劇談古今作詩體製。聖俞將行,公置酒潁河上,因言古今章句中全用平聲,製字穩帖,若神施鬼設者,如“枯桑知天風”是也,恨未見側字詩。聖俞既引舟,遂作五側體寄公:“月出斷岸口,影照別舸背。且獨與婦飲,頗勝俗客對。月漸上我席,暝色亦稍退。豈必在秉燭,此景已可愛。”此詩家一種事也。(卷上)
    嘉祐初,歐陽公、王禹玉珪、梅公儀摯、韓子華絳、范景仁鎮,五人名在當世,同掌春闈,有《禮部唱和》傳落華夏。時梅聖俞為其屬,有《閱進士就試》云:“萬蟻戰酣春晝永,五星明處夜堂深。”舉子戲曰:“主文自目為星,我輩為蟻,此試官謙德也。”(卷中)

△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嘉祐中,侍从官列荐国子博士梅尧臣宜在馆阁,仁皇帝曰:“能赋‘一见天颜万人喜,却回宫路乐声长’者也。”盖帝幸景灵宫,尧臣有诗,或传入禁中,帝爱此二语。召试赐等,竟不登馆阁以死。(卷十七)

    王荆公以“力去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薄韩退之矣。然“喜深将策试,惊密仰檐窥”;又“气严当酒暖,洒急听窗知”:皆退之雪诗也。荆公咏雪则云:“借问火城将策试,何如云屋听窗知。”全用退之句也。去古人陈言以为非,用古人陈言乃为是邪?东坡《与陈传道书》云:“知传道日课一诗,甚善,此技虽高才,非甚习不能工。”盖梅圣俞法也。又韩少师云:“梅圣俞学涛日,欲极赋象之工,作《挑灯杖子诗》尚数十首。”李邯郸诸孙亨仲云:“吾家有梅圣俞诗善本,世所传,多为欧阳公去其尤者,忌能名之或压也。”于谓欧阳公在谏路,颇诋邯郸公,亨仲之言恐不实。然曾仲成云:“欧阳公有‘韩盂于文词,两雄力相当。盂穷苦累累,韩富浩穰穰。郊死不为岛,圣俞发其藏’等句。圣俞谓苏子美曰:‘永叔自要作韩退之,强差我作孟郊’,虽戏语,亦似不平也。”(卷十八)

    李习之、韩退之、孟东野善,习之于文,退之所敬也;退之与东野唱酬倾一时,习之独无诗,退之不议也。尹师鲁、欧阳永叔、梅圣俞善,师鲁于文,永叔所敬也;永叔与圣俞唱酬倾一时,师鲁独无诗,永叔不议也。习之、师鲁之于诗,以为不足作邪,抑不能也?(卷十九)

△ 叶梦得《避暑录话》
    往时南馔未通,京师无有能斫鲙者,以为珍珠,梅圣俞家有老婢能为之,欧阳文忠公、刘原父诸人每思食鲙,必捉鱼往过圣俞;圣俞得鲙材,必储以速诸人。故集中有《买鲫鱼八九尾尚鲜活,永叔许相过,留以膳》;又《蔡仲谋遗鲫鱼十六尾余忆在襄城时, 获此鱼留以迟永叔》等数篇。一日,蔡州会客,食鸡头,因论古今嗜好不同,及屈到嗜芰、曾皙嗜羊枣等事,忽有言欧阳文忠嗜鲫鱼者,问其故,举前数题曰:“见《梅圣俞集》。”坐客皆绝倒。

△ 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
    盐角儿,嘉杂志云:“梅圣俞说,始教坊家人市盐,於纸角中得一曲谱,翻之,遂以名。”今双调盐角儿令是也。欧阳永叔尝制词。

△ 宋·叶适《水心集》卷二十九
    題歐公書梅聖俞河豚詩後
    余甞戯語鄉人,河豚雖毒,而人能啖之,毒又甚矣。梅聖俞勤勤憂人以豢河豚致死,乃謂籠蛇蝦蟇為無苦,其為人計固厚。然二物獨何罪乎?因仲止寄此刻,謾題以當一笑,乆别安隱。

    題石月硯屏後
    歐陽文忠公石月硯屏,余見扵陳文惠公裔孫忠懿家,云公昔所贈也。歐公愛玩不自持,至謂兩曜分為三。蘇子美梅聖俞又各為說,美惡相攻,反令此石受垢,良可歎爾。物之眞者世不必貴常,貴其似然,相似之品亦多,葢其偶然又皆人所共見,不甚異也。月中有樹,世莫能見,特相傳爾。石暈正圓,白中涵樹,文因其可見象所莫見。雖難言之,若相傳為不謬,則以石似月,有足異者矣。况經諸公辯博之論,垂二百年乎。陳君宜寳藏也。嘉定癸酉。

△ 清·张德瀛《词徵》卷一
    昔昔盐
  乐府有昔昔盐,传自戎部,盖疏勒曲也,属羽调。盐与胤引均通,又转为艳,义与乐府之三妇艳相类,又作炎。北宋时,王师南征,制黄帝炎曲。容斋随笔云,玄怪录载三娘工唱阿鹊盐,又有突厥盐、黄帝盐、白鸽盐、神雀盐、疏勒盐、满座盐、归国盐。唐诗:“媚赖吴娘唱是盐,[施肩吾诗“妩媚吴娘笑是盐”,略异。]更奏新声括骨盐。”然则歌诗谓之盐者,如吟行曲引之类。愚案词有盐角儿,始于此。角谓是词属角调也。梅圣俞纸角裹盐之说,穿凿附会,殆不可据。

△ 梁启超《曾刚父诗集序》
    刚父之诗凡三变。早年近体宗玉溪,古体宗大谢,峻洁遒丽,芳馨悱恻,时作幽咽凄断之声,使读者醰醰如醉。中年以降,取径宛陵,摩垒后山斫雕为朴,能皱能折能瘦能涩,然而腴思中含,劲气潜注,异乎貌袭江西,以狞态向人者矣。

△ 黃養和《鏤冰室詩》(黃養和,1898~1951,名福基,字養和,號公佑,又號鏤冰室主,以字行。江西都昌人,黃錫朋長子。)
    夏吷庵敬觀
    好古肝腸可作棱,秋空霜月已淩淩。更收莽宕湖山氣,始信黃金鑄宛陵。

△ 朝鮮李洪男《汲古遺稿》(明万历时人,光海君9年即1617年刻本)有《用梅宛陵秋日詠蟬五言律韻》诗。
    朝鮮申光漢《企斋集》卷三有《次梅宛陵秋蟬韻》诗。

           附史料2: 梅尧臣二○○二—一○六○)字圣俞,宣城人,是北宋时代一位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从现今保存的资料看,他的创作活动开始於一○三一,直到他临死的那一年为止,前后整整三十年,留下一部《宛陵先生文集》,共六十卷,约二千九百首,包括诗歌、散文、赋,此外还有不在集内的诗、词各一首。他三十岁的那一年,在河南县主簿任内的时候,和欧阳修、尹洙发动一次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虽然后来欧阳修得到更大的声望,但是在发动之初,尧臣无疑地占有领导的地位,北宋诗人如欧阳修、和稍后的王安石、刘敞、以及更后的苏轼都受到他的熏陶,对他加以高度的崇敬,欧阳修更是始终称尧臣为“诗老”,表示内心的钦慕。我们可以说对于北宋诗坛,尧臣起过巨大的影响。
南宋初年诗人之中成就最大的,当然是陆游。陆游对於宋代诗人最佩服尧臣,他在《读宛陵先生诗》中说起,李杜不复作,梅公真壮哉,岂惟凡骨换,要是顶门开。锻炼无遗力,渊源有自来,平生解牛手,余刃独恢恢。
        他在《书宛陵集后》又说,突过元和作,巍然独主盟,诸家义皆堕,此老话方行。赵璧连城价,隋珠照乘明,粗能窥梗概,亦足慰平生。
陆游认为尧臣是李杜而后的第一位作家,所谓‘突过元和作’者,其意在此。一部《剑南诗稿》中,陆游自称‘学宛陵先生体’、‘效宛陵先生体’者共八处,他对于尧臣的推崇,决定不是偶然的。南宋后期的诗人刘克庄,在《后村诗话》里,称尧臣为宋诗‘开山祖师’,对于他的作品所起影响的巨大,提得非常鲜明。
       但是元明而后,文学批评家对于尧臣的作品,很少这样的肯定。诗人中学宋诗的本来不多,即是推崇宋诗的,一般都推崇苏轼、黄庭坚,或杨万里、陆游,重视王安石的为数已经寥寥,更少有重视尧臣的。直到清末,因为宋诗运动的出现,这才引起对于尧臣的重视,开始出现学习尧臣的专家,不过对于尧臣在诗人中的位置,究竟还没有放平,他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编辑推荐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