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周末去西安旅游,让我送到机场。想着也出去三几十公里了,不如顺路选个地方逛一逛。想起N年前曾去的番禺古采石场遗址,一直为那次没能尽兴而遗憾。索性开了导航就直奔番禺,来此说走就走的任性。
去过番禺好多次,之前不是从广州绕过去,就是过虎门大桥。印象中感觉还是有那么一丢丢的远。这次导航自动帮我选了南沙大桥,距离似乎一下子缩短了一半。从深圳机场到番禺莲花山,一个小时多一点很快就到了。因为是旅游淡季,去的又早,车直接就上了山。
原本是冲着古采石场遗址来的,但这里广州著名的拜佛之地。莲花禅寺和望海观音,都名闻遐迩。既然到了此地,自然按程序走,先拜菩萨后拜佛。番禺莲花山望海观音是世界上最高的箔金观音立像。观音宝像总高度40.88米,用120吨青铜铸成,外贴纯金180两。观音手持玉净瓶,慈眉善目,正对东南,俯视着远方的狮子洋。佛光璀璨,光泽南天。莲花山番景区,从2017年11月开始,为保护文物古迹和生态环境,就提倡环保礼佛、文明礼佛。禁止把香、烛、元宝等拜品带入与景区。礼佛的方式主要以进奉鲜花、水果为主。广州不愧为花城,一年四季啥时候都不缺鲜花。于是,一捧捧、一篮篮的各种鲜花,被善男信女带过来,供在观音宝像前的香案上。几乎每半小时,景区里的工作人员就要来收一次,一板车一板车地不知送往何处。鲜花就这样放上去被收走,被收走又有人放上去,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如果进奉的人是在积功德,那收的人,却是工作。孰得孰失,恐怕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拜过观音,走进莲花禅寺。说是禅寺,其实就是一栋古色古香的三层单体建筑。一二层上下贯穿,正面是一尊巨大的千手观音坐像。两侧是观音的各种法相。三层供着一尊汉白玉观音正像。二、三层有外廊环绕,临高眺望,近可观莲花山全景,远可望珠江入海口。
出了莲花寺,去看莲花塔。莲花塔建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由于它是从水路进入广州所看见的第一座塔,所以它有“省会华表”之称。塔内有砖阶盘旋而上,但登塔要收两元登塔费,就没上去。传说,莲花塔建成之后,皇帝曾下过“准烂不准倒”的圣旨,所以莲花塔虽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仍傲然屹立在莲花山上。据说,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一支舰队经过虎门海面,见塔下有城墙,疑心此塔是瞭望塔,即炮击。将东南面的塔身轰烂,但始终未能把塔击倒。目前塔身已装饰一新。
莲花塔下有一座小城堡,叫“莲花城”,建于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莲花城主要是清政府为海禁移民而设,作为哨所之用。何为“海禁”?就是禁止下海作业,禁止海上贸易往来。“海禁”起源于明朝,当时明政府为了防御倭寇侵扰,制订了一系列对海事进行限制政策,曾提出“寸板不得下海”。清朝推翻了明朝,但明将郑成功以台湾和沿海岛屿作为反清复明的基地,不断袭击东南沿海地区。朝廷屡剿不能见效,便下旨严令东南沿海一带的居民內迁,远离海边。让距离海边三十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沿海地区,成为一个无人区。这就是祸国殃民的“海禁”政策。
莲花城呈一座不规则的椭圆形,它的城墙里外都以青砖砌筑,高10米左右。上有垛口和马步道分别用于瞭望和巡逻。俯瞰狮子洋,居高临下,有“府城捍山”之称。它南、北各有一石券拱门。城内原有墩台、兵房、马厩及炮位等,清末已毁损荒废。如今里面仿建复原了部分建筑,还建了一座类似迷宫的莲花阵供游人娱乐。莲花城面积虽小,但迄今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一圈小城墙,有“广东长城”之誉。里外转一转还是很有历史沧桑感的。尤其是一些清王朝八旗军的介绍,这在南方一隅是难得一见实地科普。不过,说起这座城,那满满的都是屈辱的历史啊。
今天才发现,N年前来莲花山,那真是走马观花啊。除了瞻仰了下望海观音的宝像外,就到古采石场遗址走了走。不仅莲花禅寺没有进去,莲花城更是不知魏晋。莲花塔倒是远眺到了,但哪里知道塔下还有莲花城这番别样的风景?由此感慨,跟别人玩,或者由别人陪着玩,那肯定只能是意思意思。要想尽兴,穷其美景,那还真必须自个儿说了算。
莲花山、莲花寺、莲花塔、莲花城,景区虽不大,但浓缩的才是精华,才是真正的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