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第一别墅(摘自苏洪宇著作《解构旅游》)

(2008-11-15 17:22:51)
标签:

厦门

鼓浪屿

黄奕住

黄家花园

万国建筑博览园

别墅

解构旅游

苏洪宇

旅游

分类: 解构旅游

繁华的中山路是厦门的老街区,路的尽头就是通往鼓浪屿的轮渡码头。与轮渡码头隔街相望的,就是著名的鹭江宾馆。从宾馆的窗户和露台可以直视鼓浪屿,旁边的海关大楼的时钟准时播放着《鼓浪屿之波》。

尽管鼓浪屿风光秀丽,景色怡人,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风格迥异、年代久远的老别墅。

每次来厦门,我都会去鼓浪屿。不为别的,就是去看看那100多个老别墅,听听这些老朋友们诉说那不为人知的故事。

鼓浪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老别墅呢?

了解了老别墅,也就了解了厦门的近代历史。

这得从第一幢别墅说起。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于1842年和英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该约第二款规定:“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外国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得到了许多特权。从此,他们开始进入鼓浪屿。

1844年11月,英国第二任驻厦门领事阿礼国到任后,在鼓浪屿的鹿礁顶建起了一座英式乡村别墅,小巧玲珑,颇为别致,这就是鼓浪屿的第一幢别墅。而此前,鼓浪屿还是一个阡陌纵横、瓜地成片的荒凉孤岛。

后来,英国人发觉鼓浪屿景色秀丽,像欧洲南部城市一样赏心悦目,是个非常适合居住的地方。于是,英国人纷纷在鼓浪屿建公馆别墅,甚至仓库货栈。其他西方列强也纷纷到此建设领事馆、办公楼、公馆。1852年,西班牙挤进鹿礁;1865年,美国建了领事馆;1859年,法国也建起领事馆。一时间,十三个西方国家在鼓浪屿设立了领事馆,比上海还多了五个。

各国领事来到鼓浪屿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宗教的输入,最先到达鼓浪屿的是美国归正教。宗教站住脚后,就以开展慈善事业的面目设立教堂,开办医院和学校。后来,鼓浪屿成为了基督教、天主教的大本营。解放前期,鼓浪屿全岛60%的人都是基督徒,这一比率全国最高。而今,鼓浪屿的教堂只剩了四座:三一堂、福音堂、复兴堂和天主堂。

西方各国的领事和洋行老板,炒地皮,建别墅,造教堂,设俱乐部,把鼓浪屿搞成了“万国租界”。由于西方列强在这个弹丸小岛为所欲为,鼓浪屿又被称为“洋人的天堂”。

上个世纪20、30年代,许多南洋华侨回乡创业,在鼓浪屿建造了许多别墅住宅,近20年内,就建造了1100多幢。其中,最为豪华的当推“黄家花园”了。它的主人名叫黄奕住,原是福建山区的一个剃头匠,因不甘人后,出洋闯荡,终于成为了“印尼糖王”。黄奕住回国后,大举投资。他不仅是厦门自来水和电话业的奠基人,而且还是我的母校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捐助人。为了表明中国人的志气,他建的别墅一定要超过洋人的别墅,他不仅在鼓浪屿建造了160多幢住宅,而且他建造的“黄家花园”当年被称为“中国第一别墅”。

经过这一西一中两次“别墅热潮”,鼓浪屿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万国建筑博览园”。古希腊三大柱式(多立克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哥特式尖顶和门窗、巴洛克装饰风格,还有罗马教堂的十字廊、英式落地门窗、西班牙尖叶窗、北欧的壁炉、南欧的屋顶等等,甚至南洋建筑和闽南传统建筑的一些语汇也可不经意地见到。

就在这么一个精致小巧的岛屿上,穿越曲径通幽的深巷,每一幢老别墅都会给我强烈的震撼。况且,这种深宅大院的老别墅绝对不是“黄家花园”一家,而是上百家。尽管许多已经坍塌破败,旧时的骨骼却仍然骄傲地站立着,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无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