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上班,老苏从搜狐新闻上了解到汶川地震旅游环线提议浮出水面的消息。
“该报告跳出了旅游业被动恢复的思路,提议主动打造一条世界级、独一无二的地震灾难主题旅游线路,将地震遗址与传统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推动灾区经济发展。专家团认为,汶川地震旅游环线不仅具有旅游、科普等实用功能,还能使置身其中的游人感受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抗震救灾的民族魂,体悟灾难除了带来损失与痛苦,也蕴涵着独特文化和精神价值,因此,该环线也是“中华民族感动之旅”。”
表面上看,这个提议有一定新意。实际上,这个提议在可行性上有硬伤。
一、世界各国关于灾难主题的旅游,必须建立在旅游者绝对安全的基础上。汶川地震环线是否从今以后就永远不会发生地震或余震值得商榷,恐怕目前没有专家可以给出肯定答案。在旅游目的地没有确切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国家旅游局也不会批准这种对旅游者生命不负责任的提议,大众旅游者更不敢贸然前往。
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震灾难主题,并不能说明这个提议是一个创新,反而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这个提议的不可行。许多发达国家都有过重大地震灾难或自然灾难,对于那些探险意识明显高于中国人、户外运动发育更早的西方旅游者,他们的国家为什么没有提议这样的旅游线路呢?
三、这次地震是全人类的灾难,所以引发全球关注和支持是正常的,引发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也是必然的。但因为重大灾难而引发的团结一致和抗震救灾是否就是民族魂值得商榷。我们政府从这次地震中需要弘扬什么是一回事,旅游者希望得到什么体验是另外一回事。政府主观意愿不能代表旅游者需求。
四、旅游者产生旅游行为,从主观上最主要不是为了体验痛苦,而是为了体验快乐。大家应该对旅游者动机有一个基本判断。
五、“中华民族感动之旅”,这种提法非常政府,很像“红色之旅”的提法,符合政府一贯思维。“红色之旅”的发展前景如何,业界的人心知肚明。政府主导的反应政府意愿的旅游只能是政府买单。汶川地震最感动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受灾民众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和外界对当地的救援行动。这次地震最大的亮点就是凸显了人性的光芒,无论是政府、军队、灾民、国人、社会各界、国内外,无一例外。可悲的是,在中国人心中压抑许久的人性光芒是通过一次巨大的灾难显现出来的。当我们感动的同时,我们又会思考什么呢?
六、该报告称这条线路“特别适合中国最大的自驾车市场——成都”,成都是不是中国最大的自驾车市场值得商榷,但成都人的私家车较多且车辆多为底盘低、车厢小、排量小、性能差的小型城市家用代步工具是不争的事实。这样的车况,且不说四川山多路陡坡大且地质结构不稳定等特点,如果大量的自驾车驶上还不知何时能够修好且能否满足自驾车旅游的道路或者说是山路,对旅游者来说旅游的舒适和便捷就不说了,安全就是个大问题。而且,如果这条旅游环线如果只是针对成都人,其未来的市场前景肯定暗淡。
七、安全,舒适,便捷,这是大众旅游的基本要求。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这条旅游环线就只能对那些喜欢冒险和有家乡情结的少数人开放了。如果这样,也就失去了它的旅游意义。
综上,老苏觉得当地政府一定要从民生的角度思考四川旅游恢复和发展,而不是单方面从政府的角度思考旅游发展。四川旅游业因人力不可抗因素受到挫折,只能反映出旅游业的易折性,这是正常的。但绝对不能再搞人定胜天般的盲目主观猜测和臆断,否则另一个层面的灾难会接踵而来。
祝愿四川旅游明天更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