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的领导们当时关注的是祁县古城和乔家大院要不要“一票制”的问题。言外之意,他们准备将祁县古城作为一个旅游终端产品——旅游区(点)来看待。这样的想法并不仅仅祁县有,而是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很容易就会这样想。因为大家都认为,搞旅游就是建设景点。
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诚然,在旅游业刚开始起步阶段,尤其是面对庞大的游客潮,地方政府肯定首先就会想到要如何分流游客,确保游客安全和旅游质量,也减轻自己的接待压力;同时,旅游区(点)的直接门票收益是一块相当诱人的蛋糕。旅游区(点)的建设可以吸引游客过来旅游,但是游客除了进这些旅游区(点)游览外,他们还需要购买当地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还需要品尝当地的特色餐饮,还需要休息放松的地方,还需要干净卫生舒适安全的住宿条件等等。旅游区(点)是吸引物,它可以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游客为了能够满足其旅游目的,会通过旅行社安排,会选择航空或火车等交通工具,会选择合适的酒店,会搜寻自己喜欢的菜肴,会疯狂购买具有文化差异痕迹的旅游纪念品,只有当所有这些条件具备并且让游客享用了,游客们才会有一种满足感,才会构成他们完整的旅游体验。只有当这种精神体验达到满足,这次旅行的质量就OK了!如果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不管旅游点多么精彩,也会在游客的脑海里被失望和气愤的情绪抛到十万八千里。所以,对于政府来讲,旅游的六要素的建设十分重要,缺一不可。
祁县古城是祁县未来最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它担负着延续历史文脉,保存历史记忆的重大责任。对祁县古城应采取积极的保护策略,用发展的观念看保护,走开发性保护的路子。江南六镇经过有计划的旅游开发,使文物资源和旅游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能对文物保护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这些做法很值得祁县借鉴,但不一定要照搬照抄。
我十分反对任何地方照搬照抄国内外的所谓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可以启迪我们开发思路,但作为旅游开发来讲,全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旅游资源,也未必拥有完全相同的目标市场,所以旅游区(点)的建设一定要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结合自身资源的特点,充分研究竞争对手的情况,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创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旅游产业的个别要素环节就会出现真空。这样不仅影响整个产业基础的构建,也会缩短游客的滞留时间,直接减少游客的旅游支出。这种情况在一些刚刚发展旅游、却发展速度极快的地方,尤其明显。通过调研和分析,我发现整个晋中旅游业的发展总体上比较健康,“社火节”活动也一年火过一年,但是旅游六要素中的“购”的文章,却做得不够,似乎缺乏一个集中展示晋中或山西民俗产品的大卖场。如果另外新建一个旅游商品市场,不仅投资太大,而且很难营造出和晋中的民俗旅游相匹配的那种深沉典雅的氛围。
对,就将祁县古城定位成以晋商文化为核心、以北方传统手工艺品为卖点的民俗旅游商品集散地。
结果这个思路一提出,就在祁县引起轩然大波。
大家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没有将他们引以为自豪的古城搞成所谓的景区景点,而是搞成卖东西的地方了。这哪叫搞旅游啊?!
我苦口婆心地反复解释:如果祁县古城作为旅游区开发,那么本身没有城墙、进入市场晚、缺乏品牌包装的祁县古城在“古城”类旅游产品上无法与临近的、有着“世界文化遗产”美誉的平遥古城抗衡;在“晋商大院”类旅游产品上更无法和名声在外的乔家大院竞争,更何况大家同属祁县;在“老街”类旅游产品上也无法与早已进入市场的平遥的老街、榆次的老街等媲美。如果硬来,不伦不类的祁县古城根本没有理由插入“乔家看院、平遥看城”的黄金旅游线内。
换句话说,祁县古城无论从古城、晋商大院,还是老街等定位出发,它都不具有垄断性和奇特性。这样,祁县古城就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最终将会被边缘化。而一旦祁县古城作为旅游产品在第一仗中落败,以后将很难翻身,或者翻身的成本将很高。
所以,我建议祁县古城的重点不要放在想把它“围起来、收门票”上,应该抛弃眼前利益,更多的从研究市场出发来决定古城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