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由意志》观感

(2009-11-30 12:58:02)
标签:

杂谈

分类: 日记

《自由意志》观感

 

  片子看完,我和女主角一起无助的坐在海边痛哭,画面完全消失,我的心里依然久久的望着那片海,谁能拯救谁?特别是这些严重心理疾病的人,大海吗?大海就像石像斯芬克斯的眼睛,凝视着远方,没有恨也没有爱,仿佛永远都在酣梦中,冷傲的嘴唇缄默无言,挂着一丝永恒的微笑,面朝无尽的人间……

 

  上帝吗?上帝也永远是上帝,当人们,当那两个孩子经历痛苦挣扎时,上帝不会在场,他充满对人的惩罚、嘲笑、静观,他狡猾的晚来一步或早走一步给自己不在场的借口,他什么都不做,不做,不留下任何提示。

 

  娜蒂抱着里欧失声痛哭……

 

  男主角里欧生活在德国的一个小城市,因为家庭或先天基因,体内的血液流淌着罪恶的激情,每当受到生活约束或让他做选择题或觉得极度孤单时,体内的魔鬼就会喷涌而出,自由意志无法控制。监狱、多年的精神病院的心理治疗,禁欲药物,体能训练,都没有渗透到他灵魂的根本,改变他顽固的强暴女性的欲望。出院的一段时间,他以为与女人正常交往,与娜蒂结合、有爱会终结他罪恶的念头,没用,他在电话里给朋友说:没用。当环境对他有某种暗示时,就像吸毒者毒瘾上来了一样,他一定会狂躁不安的奔跑着寻找实施犯罪的目标,事后陷入痛苦自责,同时又很享受这痛苦。电影和生活不同,电影是导演理性思考的结果,所以电影里的里欧能站在比自己高的位置看自己,关注自我内心,清醒的时候能意识到自己的罪恶,试图改变,不像马家爵等人走向一条不归路。

 

  电影里的女主角娜蒂也是心理问题很严重的人,和父亲暧昧的关系,对男人充满仇视,她像被这个世界抛弃了的孩子,无法融入人群中,她和里欧一样渴望像正常人的生活。

 

  有一幕特别感人,里欧约娜蒂到教堂,他们聆听回响在教堂里的圣歌,他们一起流泪一起升华,此刻他们再正常不过了,一道道亮光照耀他们心灵深处,上帝似乎醒悟了,我以为电影要这样结束,他们找回迷失的自己,美好的大结局(以往被训练看电影模式的结果),可现实并不总都是大团圆的结果,那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悲剧永远大于喜剧。这让我想起汶川大地震,曾经我们都热切的伸出温暖的手,以为能弥补他们失去亲人的痛苦,我们想要这样的结局,想设定这样的结局,以为万事大吉,现在呢,把关注的目光撤回来后呢,当他们深夜独自一人,或看见和自己同样大的孩子奔跑,会怎样呢,我觉得这种彻骨的伤痛很难几年几十年淡去,也许只能相伴一生,悲痛一生。我认识的一位阿姨,年轻时失去八岁的儿子,现在都七十岁了只要说起儿子都会泪流满面。

 

  真的,人和人、人和事物,空间的距离远,心灵的距离更远,我们以为可以了解、改变人或事物的真相,其实我们依然愚昧无知,我们的才智无法理解真相最深层的意义,灾难让我们显得渺小,就这样我们依然不会停止争取,直到眼前浮现天边最后的一道光.,选择死亡就是里欧最有力的争取。

 

  这个电影让我理解了陆川为什么从那样一个纬度进入南京大屠杀,去看当时的国人,日本人,反思就像崔卫平说的:不是日本人不可很,而需要反省自身,替我们自己着想,我们一如既往地生活在压倒性的,毫无缝隙的仇恨与复仇中,对于我们民族的心理、性格、精神将会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

 

  事物有多个角度,不完美,但的确存在,想想那样伟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个仇视犹太人的种族主义者,彻底的赌棍,多面性。我们也还不是多面。

 

  我的心里久久的凝视着那片大海……

 

  《自由意志》获2006年56届柏林电影节艺术成就银熊奖,比较有争议的电影。导演马提亚.甘斯乐花了六年时间来研究和准备这部电影。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