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头上学记:当妈的要鼓励孩子坚持

标签:
育儿 |
铁头上学记:当妈的要鼓励孩子坚持
桂杰
坚持是很难的。今年的五一节过后,铁头突然宣布自己要“每日一诗”了。这是个大胆的决定,我送上本子,唯有支持。
写诗是铁头生活中比较受到我关注的一件小事。他写过这样一篇小文,题目是《我是小小的李白》,文章中说:我是一个会写诗的孩子,从6岁起开始写诗到现在,我已经写了200多首诗歌。过去妈妈让我写诗,主要是她觉得我又这样的天赋,就鼓励我多阅读,并且引导我尝试着写诗。可是,我小时候懒,不爱自己动笔,总是妈妈逼我的时候,我才写。我今年9岁了,翻阅着自己过去随口说出的诗歌以及诗作,我忽然喜欢上了写诗,不再用妈妈逼迫,而是自己能够在诗歌中得到乐趣,我觉得诗歌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
看着铁头真心而自信的表达,我百感交集,唤醒孩子内心真正的热爱,他才会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中找寻到快乐。这段时间集中的创作,可以说是铁头尖峰体验的到来,持续的爆发中,他写出了不少令人惊讶好诗。5月末,《诗歌月刊》主编王明韵老师,无意中在微博上看到铁头写的诗歌《小贱猫》和《我太小了》,非常喜欢,当即嘱咐我把铁头的诗发他邮箱,替换下原来已经编辑好的一组诗歌,说:“快六一,送给铁头一个生日礼物。”他对铁头诗歌的评价是充满童趣,他告诉我,出版刊物的那天,他和同事一边编辑铁头的诗歌,一边吟诵,办公室里充满了快乐的氛围。
还有一家公益基金会的秘书长段涛,微信加上之后,同样有一个可爱儿子的她成为了铁头的粉丝,每一次热情的点赞,留言和鼓励,在我看来都是对我坚持的肯定,因为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真正懂诗的人并不多。忽一日,段涛在微信上集中推送了十来首铁头的诗作,并发表了幽默、风趣且充满真诚的评论“看,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我为段涛感动。很多时候,在微信上发出孩子的动态就意味着把自己教育孩子的理念或是困惑也和盘托出,“我”不再是一个人教育孩子,而是和同道一起注视孩子的成长,一起教育孩子。
在这样的同道中,总会有一些人款款走来和你走到一起,让你如沐春风,让你收获感动。还有一些麻木的人,他根本不会进入你的微信看上你一眼,而是直不愣登地问你:“您有孩子吗?”你把孩子的作品发过去,对方一字反馈没有,一字夸赞没有,也不知脑子里在想什么。
其实,我对孩子没有任何奢求,不管是写诗也好,画画也罢,能够有一些小成就的,能够令人眼球惊艳的,我的结论是这都是孩子天生的造化,而父母的工作无非就是让孩子的造化闪亮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直视前方和坚定不移的坚持。
还有我认识的青年出版家张立红,我们相交多年,很少吃吃喝喝腻歪在一起,但工作中往往是一个电话就心有灵犀,她出版过的几本畅销书我都了解过程,知道其中的艰辛与不易。她看了铁头的诗作,关注到我作为母亲的内心,她鼓励我把铁头的诗歌整理出来并交给她出版。铁头的诗歌太多了,散落在电脑里,微博上和各处。毋庸讳言,诗集从来就难以畅销,我们也从来没有奢望过铁头的诗集可以出版。作为有魄力和有见识的出版人,立红就这样做了,并且配了最优秀的编辑团队!她的眼光,她的坚持,她的独特令我顿生敬意!而我的大学同学李晓珊有一个会画画的女儿杨季朴,她一边阅读铁头的诗歌一边创作,前前后后在母亲李晓珊的鼓励下分五画来图上百幅,我从中挑选了近五十幅佳作,作为铁头诗集的配图。我想,让一个七岁的女孩能够坐下来持续地为一首首诗配图,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同样是一份坚持,属于做母亲的坚持,以及对于这份宝贵友情的坚持,我唯有感恩。
由此,我也坚信,在生活中,一个母亲除了自己坚持,还必须有一批同道和她一起一往无前的执着地走下去。我们常常抱怨当下的学校教育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更无法带来成就,孩子已经变成皮鞭下的陀螺,英语班、奥数班、舞蹈班、围棋班、游泳班、钢琴班,马不停蹄,课到头来,孩子真正的爱好并没有被发掘,而孩子本身也没有闪光。
我的好朋友阿朱在微信中贴出了自己一年级女儿写的一篇作文《小白兔》,字迹工整,语言生动,表述准确,内容活泼。她感慨,不知如何能够保持住孩子的这份童真以及写作的能力。我回:“鼓励孩子坚持,陪伴阅读,陪伴写作,其实,有一个我这样的妈妈就足够了。”阿朱很惊愕,回复我说:“您的一句话,把教材、老师和学校都给一笔带过了。”我说:“对,我说的是真的。您仔细想想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