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前世今生】霾:中国的最大乡愁
桂杰
10月9日,APEC期间北京调休6天一事被某网站谣传是假新闻,微信朋友圈里都在追问放假到底是真是假。10月10日,北京市新闻办官方微博北京发布总算出来辟谣,称放假是真,权威发布在此。至此,放假一事总算板上钉钉了。在浓得化不开的雾霾天里,这真是个喜大普奔的好消息。
北京市有关部门解释为何调休时,除了强调APEC期间调休是“国际惯例”,还直言“调休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如此一说,似乎露出了狐狸的小尾巴,尽管在怀柔5A级景区雁栖湖开会,北京方面依然担心雾霾呛坏国际友人进而影响国际形象啊。于是机动车单双号,事业单位放假,大中小学生回家,“天降六天小长假”,外地人羡慕得红了眼睛。
雾霾曾是外地人眼中的“北京特产”。我三十岁之前,不知霾为何物;我妈六十岁之前,也没有见过霾这神奇物种;我8岁的儿子,从小对霾很熟悉,他写诗说:“我的梦就像北京的天空,是灰色的,大人们死活也不相信”。
根据外研社和语文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解释,霾,空气中由于悬浮大量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昏浊现象,统称阴霾。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根据相关解释,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雾霾常见于城市,只用了两三年时间,雾霾就已经从地方性危机升格为了全国性问题,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微博上有一段子。问:“北漂”的英文翻译是什么?答:Oliver
Twist(雾都孤儿)。微信上关于雾霾的段子更是五花八门,最可笑的一个是:“清晨,推开窗户往外一看,大惊:难道我瞎了不成?”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2014年1月4日,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首次将危害健康的雾霾天气纳入2013年自然灾情进行通报。
有人说,若干年后,2000后的孩子打开自己的童年影集,雾霾天空会记录当时的社会现实,而雾霾会成为他们最大的乡愁。
雾霾来了,慌了谁?乐了谁?在雾霾最为严重时,跟PM2.5挂上钩的防尘口罩一度脱销,成了人们争抢的“香饽饽”。公开资料显示,在去年,我国防尘口罩市场就已经达到了25.3亿元的规模。打开某购物网站,在搜索栏里输入“雾霾”或者“防霾”关键词,一点搜索能搜出3000多条相关结果,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口罩。这些戴口罩真的能起到防霾的效果吗?在专家眼中,老百姓买的只是心理安慰而已,因为在中国,口罩市场缺乏统一标准,生产企业良莠不齐是不争的事实。跟口罩一样因雾霾“走红”的还有各式各样的空气净化器。无一例外,所有的产品都标着“除菌除甲醛”、“过滤PM2.5”的字样,价格也从两千元到五六千元不等。对于这些价格不费的净化器,有专家抛出冷冰冰的两个字:“没用!”
其实,灰蒙蒙且脏兮兮的空气似乎哪儿都逃不掉,戴着口罩的行人则已成为多数城市街头的惯常风景;人们对PM2.5指数爆表也不再惊诧,因为雾霾预警已是气象预报中的常客。
“环境移民”毕竟只是少数,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只能无奈地成为“气候难民”。APEC会议能解救北京一时,却无法解救长久,不改变目前的经济结构,雾霾毕然会长期驻守。雾霾,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乡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