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让练琴的孩子享受音乐
桂杰
最近,铁头练琴时喜欢让姥姥当听众。“姥姥来,陪我!”“妈妈来吧!”“妈妈到屋里打电脑工作吧!”
我在屋子里上网,心在琴声里。有个音符错了,他停了一下,马上重复弹奏了一遍,过去了,如果是我在跟前,一定要让他把整首曲子重新弹奏一遍,我的要求就是:“从头到尾弹下来,不许有错!不许磕磕巴巴!”但既然不在跟前,就忍住了没有吭声。过了一会儿,《我的太阳》《跳跃的和旋》《农民舞曲》,几个月的时间,他早已经把小汤三弄熟了,曲子弹得一首比一首好。当弹到《玩杂耍的人》时,突然姥姥大笑起来,我赶紧跑出去看,原来铁头用手很夸张的一抬一放表现曲子开始的几个音符,老师显然没有告诉过,都是他自己的处理。姥姥看得入迷了,到了结束的时候,只见他随着手轻轻地按下去,头也使劲的一抬,很有大师风范!姥姥又笑了,说:“那表情,真像钢琴家,真好玩!我醉了!”听了姥姥的夸奖后,铁头可得意了,告诉姥姥:“刚才演员在走钢丝呢!”紧接着,他又在《曳步舞》中把跳弹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一切,把站在一边的我看傻了。在开心和快乐中半个小时的练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没有争吵,没有逼迫,更没有眼泪,有的是欢笑和喜悦,还有铁头自由而随性地发挥。我在想,对于一个练琴的六岁小孩来说,也许姥姥这样的听众才是他最想要的!
上午在网上遇到了博友深草闲居,她是音乐发烧友,从小练琴,现在是一名优秀的医生,我和她聊到此事,她对我说:“小孩子练琴主要是培养高雅的情趣和对艺术的审美,只要不是一门心思想把孩子培养成钢琴家什么的,其实弹的‘好不好’并不是非常重要,关键是享受。”
我告诉她,姥姥不懂,如果是我,一定要指出他练琴时的错误,要严格要求,他糊弄不了的!深草闲居告我:“适当的提点当然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呵护孩子的兴趣和在音乐中享受的感觉。这感觉一旦没了很可能就永远没了。我一个小学同学,小时候弹的可好了,啥比赛都第一,自己也喜欢音乐,但家长逼迫的太厉害,中学的时候自己把琴砸了,离家出走,找回来后无论如何不肯再弹琴了。我还是觉得挺可惜。”
她的话让我惊醒。但我瞬间明白过来,说:“我从某种意义上认同虎妈的话,不严格就不可能卓越,对于医生也一样,您觉得呢?”
深草闲居说:“在医学上肯定必须严格、勤奋、克己,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艺术则不同,因为艺术要塑造的是美,所以首先必须享受美,而对美的感受能力并不是无穷无尽的,很可能会被繁琐枯燥的练习、家长的逼迫责骂等遣散一空,所以我觉得在培养孩子的艺术方面一定要鼓励和享受为主。”
在她看来,追求卓越是每个家长的目标,也是每个人的人生目标,这个毫无疑问。但真正的卓越、真的把自己从事的事情做的很好的人,他肯定是了解并喜爱自己的事业的,真正的名医无不是热爱医学事业的。如果一个人对音乐都没有爱了,又谈何在音乐上卓越呢?
她举了自己的例子,说:“我小时候练琴的时候,弹错了的时候我是知道的,但是我不想打断乐曲的连贯性,我会自己把曲子弹完,然后再从错的地方再多练习。特别是我喜欢的曲子,我在弹奏的过程中能得到音乐的快乐。所以很多时候不需要刻意要求孩子弹几遍,错了立马打断重来。观察他的乐趣,呵护他的感觉。”
深草闲居的话让我彻底茅塞顿开了,我告诉她,我明白了,孩子练琴时,家长有时要装聋子,有时要装听众......
她回复我道:“如果你想把孩子培养成朗朗,那么逼迫也许是必要的,但我想对大部分家长来说,更需要考虑的应该是孩子完整人格、审美情趣和高雅品位的塑造,不是吗?培养和呵护孩子的兴趣才是最关键的,特别是在您说到铁头现在还是享受练琴的情况下,说明孩子对音乐是有感觉的。”
让孩子享受钢琴,多好的话啊!我谨记于心了!感谢深草闲居,感谢微博,感谢人生无处不在的相逢和际遇!让铁头在与音乐幸福的勾肩搭背中成长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