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心对话》能够帮到的几类人

(2010-04-17 11:07:23)
标签:

《与心对话》

杂谈

《与心对话》能够帮到的几类人

桂杰

 

最近被一本书勾住了魂,它就是活佛嘎玛仁波切的著作《与心对话》。这是一本没有靠宣传炒作而走红的宗教励志图书,出版后没有三个月,该书的策划者好友吴红梅告诉我,出版社首印的数万册图书已经告罄,目前应读者要求还在不断加印。

嘎玛仁波切现任四川马尔康镇宁玛巴昌列寺住持,信徒众多,学养深厚。这样的藏族活佛,平素我们无缘相见、相亲、相诉,他们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也显得有几分神秘。在《与心对话》中,活佛娓娓道来,没有脱离俗世,没有高高在上,更好的是,没有庸俗的陈词滥调。他不是在读经文,而是在讲故事。他讲自己的“放下”,讲他眼中的“舍得”、“随缘”、“精进”、“利他”,他的思想直指现代人的很多人思想的死结,是一杯不油腻的来自大自然的真正的心灵鸡汤。

《与心对话》让我们懂得,佛教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其实还是一种世界观,它给了我们一种看待事物的角度。嘎玛仁波切在书中说:“以前我们没有太多对自己的‘心’专门训练的经历,看待事物往往是二分法。看任何东西,不是白的就是黑的,不是对的就是错的,不是忠臣就是奸臣,不是好人就是坏人,没有中间人。”大师告诉我们,世界不光是黑白两色,有可能是黑白混合色,也有可能是蓝绿混合色,多角度思考后,我们就会正确的看待任何一件我们眼耳鼻舌身体接触到的东西,这种接触的结果,就是我们会认识到很多事情不仅仅是对错黑白那么简单,我们的心,学会了平等看待。

大师在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我们喜欢洗身体,为什么就不喜欢洗心呢?所以要悔过,要洗心,这种对心灵的反省,以及对内心适时的清洗和打扫,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自我诊疗和心灵释放的过程,也是人生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在我看来,人世间,只有文学和宗教有如此动人的力量。

其实,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心结,都会有心灵落下灰尘的时候。隔壁老王是我的好友,他已经年过五旬,一方面想干一些自己的事情,写自己的文章,说自己想说的话,快意恩仇,潇洒度日,但贼心不死的老王还对仕途抱有一丝幻想,说话做事常常又放不开,常常被无形的绳索绊住手脚。为此,他很纠结,觉得自己活了半辈子才开始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不知道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我送了一本《与心对话》给他,让他看看什么是“放下”,如何“放下”,大师说得好,这一切的不开心,其实是被“我执”蒙蔽了双眼。

还有另外一个朋友。他开了一家公司,但总是把手下整个半死,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说话太刻薄。“这样的活二傻子都能干。”“你是猪脑子啊?!”哪怕是和人聊天开玩笑,他调侃别人的话也特别过头,“如果在娶你和去死之间做个了断,我情愿去死。”等等,他手下的人对他常常是敢怒不敢言。红梅送了他一本《与人对话》,并告诉他说,您看看大师的话,成熟的果树都是弯下腰的,人要做弯腰的果树。我和红梅送《与心对话》成瘾。我们相信一本好书就是一剂良药,不用花什么大价钱,就能把一个人身上的嗔、痴、恨、疑、怒、贪等情绪巧妙化解。而送书给他就是积公德,就会帮助他改善和周围人的关系。

还有一次饭局上,遇到的一个公司老总,其实谈不上是朋友,只有一面之缘。他很成功,公司很大,一年的利润上千万,就是年纪刚过四十就发现心血管出了问题,血压也开始升高,有时候觉得呼吸乏力,吃鱼翅海鲜也没有了滋味,尤其是整天的辛苦付出却感觉不到快乐。在他找名医给心脏造影看病的时候,我和红梅刚好见他,又把《与心对话》当成礼物送给他。大师在书中说得很明白:人的幸福指数和GDP无关;欲望与贪念是最大的魔;精进,不是贪婪。我执着的认为,很多时候,我们的身体出了状况,其实根源在心。只有先与心对话,才能够把身体调理到最佳状态。

嘎玛仁波切的书,都是亲历和看到的故事,完整的展示了自己的思维和人生态度如何提升。所谓大师,不是天生的,渐悟和顿悟就是一个漫长过程,而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心。

如今的励志书和宗教书很多,《与心对话》把两者完美的结合了起来,他更适合有一点生活阅历,体验过哀痛、成功、挫败等丰富的人生过程的人品读,而这样阅读的过程就是在与大师对话,与自己对话,人生和感情如一张白纸的人是感受不到此书的精妙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