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明的《为了公开》有哪些看点?

标签:
王旭明《为了公开》上海书市文化 |
独家:
王旭明的《为了公开》有哪些看点?
桂杰
2009年7月29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值得铭刻的日子。当表针即将指向子夜时分,这一天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从作家出版社的照排车间出来,迎着北京夏日特有的潮热准备打车回家。我兴奋,由我一手策划的《为了公开——我当新闻发言人》一书的大样已经交付印刷厂,马上准备出胶片付印。我劳累,连续几天的奋战,情绪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脑子里的弦绷得紧紧的,生怕出一点差错。一校、二校、三校,前天晚上7点走进车间,在核完所有校对稿之后,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三点,我和编辑韩星在分别休息了三个小时后又马上起来,分头再校对手里的十几万字,最后防错堵漏。到了照排车间,为了以防万一,我们又走了一遍专门用于校对的“黑马”,查出了一些硬伤。
回家路上,车窗外灯火阑珊,车内的我几次难以自控的闭上了眼睛小睡,出租车飞快地行驶着,司机几次有意叫醒我,让我指路。回到家中,外子小黑还在沙发上看书等我归来。“都弄完了!”“是!”“桂杰,于国于民,你干了一件大事!”他朝我竖起了大拇指,接过我沉甸甸的书包,示意我坐下休息。
《为了公开——我当新闻发言人》不是我的著作。这本书的作者是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2008年7月18日,他从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岗位上卸任,官升半级,并出任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的卸任在新闻界和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国青年报》以一整版的特别报道关注“一位个性新闻发言人的卸任”,之后,数百家媒体都纷纷报道王旭明卸任一事,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还为他的卸任特别制作了一期节目,由白岩松亲自担纲主持。
对于王旭明的名字我并不陌生,他太有风格了!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话往往本身就是新闻,让所有人记忆深刻和过目难忘!尽管在卸任之前并没有机会更多的亲近他了解他,但却经常能从电视上、报纸上捕捉到他以及教育部的相关信息,因此感觉像熟人一样,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报社把采访王旭明卸任的报道任务交给了我,在采访完成之后,我也在不经意间走进了王旭明的内心世界,成为了他的朋友。
尽管在媒体上时常风光无限,但王旭明的内心实际上是深刻而孤独的。媒体爆炒他的诸多语录。如“媒体无知论”、“教育买衣论”以及“大学生养猪论”等等,实际上,王旭明对于中国新闻发布制度的推动和贡献远非以上几论所能涵盖。听说过有新闻发言人现场连线新闻当事人吗?听说过哪个部委的例行新闻发布会网络直播吗?听说过新闻发言人把发布厅搬上电视吗?听说过哪家部委的新闻发言人为记者的新闻报道搞专题研讨会吗?……王旭明开了风气之先。他大踏步地走在了新闻发布制度道路的前沿,让很多人觉得高山仰止、不可企及,甚至让很多官员不适应、不舒服、不高兴。王旭明视原国新办主任赵启正为恩师,并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和全部身心饯行赵所提出的“完善以新闻发言人为核心的新闻发布制度”的理念。但就是这个“以新闻发言人为核心”的提法让很多官员和媒体精英都读不懂,包括他视为知音的著名记者谢湘,书中的“对话旭明”里有他们的思想交锋。在中国官场现行的体制下,在中国新闻发布制度建立时间不长的历史背景下,可以说,王旭明迈开的步伐、进行的开拓,每一步都很超前,甚至以牺牲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为代价,在这本用以明志的书中,他第一个喊出了“为了公开”这样振聋发聩的口号,他在寻找知音。
正是基于对王旭明的深入采访和充分了解,凭着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和一种本能,我决定“撺掇”他写一本书,讲述自己人生中这段特殊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因为我相信他个人的这段新闻发言人经历已经和中国的新闻发布史、政府信息公开史密不可分,他本人也是中国教育大事记中不可回避的历史人物。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王旭明完全是以口述实录的方式进行,书中涉及的许多历史现场和诸多细节我都没有见证的机会,因此,我只能充当“打字员”。每天傍晚时分坐在他办公室对面的沙发上,打开电脑聆听他带着感情的讲述并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当他讲到2003年上任之初,他到美国杜克大学“留学”参加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那段经历时,他找到了当时的笔记和信手写下的很多提问用的小纸条给我看,那是他的“宝贝”,他让我分享他当时的心得,并把这些写进“新闻发言人是怎样炼成”一章。书进行到此处,我突然解开了一个疑问,明白了为何有人说“王旭明是中国发言人当中最具有西方发言人风格和魅力的人”,一切的理念都是可以追根溯源的,那段“留学”的历史可能被许多同去的发言人渐渐淡忘,而当初上任伊始,怀揣理想、并对新闻发言理念如饥似渴的王旭明恰恰听进去了,听懂了,悟透了……
但王旭明并不纯粹“西方”。他的行为模式以及与记者打成一片的关系恰恰很东方,很中国。在写采访团纪事的时候,他讲述了组团和记者们一起采访的经历,新疆、青海、内蒙、宁夏、上海、湖北、东北……他的“魔鬼训练营营长”的称号也由此而来。他不用翻报、不用看报纸,那一幕幕的场景,那一程程的苦乐酸甜都印在了他的脑子里,放在了他的心里。在他流利的叙述并享受这些回忆的时候,作为“打字员”的我被震撼,更被深深打动。随着文字仔细体味他的心情,眼睛里面居然会含泪。是的,我们如今已经不再轻言那一个“爱”字,我们更愿意说“奉献”、“投入”、“忠诚”,但这些词语,还远远不能概括王旭明任发言人时的工作状态,一个字,他太“爱”了,爱之深,有时让自己受伤。
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时不时见到他办公室里到访的一些客人。多的是记者,以前跑教育口的记者来看他,与他品茶聊天,或街边清真小饭馆小酌;还有一些贫困大学生,有受过他资助的,有北京出差来办事顺路看他的,还有从老家拿来土特产看望他的;来的人也有一些普通人,怀念他的教育部门口站岗的小保安,从河北沧州特意开车来拜会他的女粉丝,有从国外归来关注中国教育的美籍华人,还有他当中学老师时教过的学生等等……
这些人的来访让他觉得自己生活的幸福指数很高。在书中也闪现着这些人的影子。
书写完了,王旭明的故事还没有讲完。一年中,王旭明真正地成为了我的老师,我向他学习做人做事,学习他的职业精神和做事的专注执着。同时,他还成了我可以随意开开玩笑、插科打诨、一起谈谈心的好朋友。《为了公开——我当新闻发言人》是一本真诚的书,是一本动了感情写下的书,正如他在后记中写下的最后一句话:“为了公开,我们同行!”为这,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8月14日中午12点至1点,王旭明将携带《为了公开——我当新闻发言人》亮相上海展览中心中央活动大厅进行签售,相信这次亮相会成为上海书市的一大亮点,也希望到时能够和更多的朋友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