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该不该忘记“大眼睛”苏明娟

(2009-07-26 08:04:17)
标签:

希望工程

“大眼睛”

苏明娟

文化

该不该忘记“大眼睛”苏明娟《我要读书》解海龙摄

 

 

该不该忘记“大眼睛”苏明娟

桂杰


  在中国的公益宣传画当中,我最难以忘记的是她。那张黑白照片中一位小姑娘手拿铅笔,睁着一对大眼睛望着前方……直视这张照片,无需任何言语,就能从“大眼睛”里读出那种对求学的强烈“渴望”。这张名为《我要读书》的照片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选为希望工程宣传标识后,大眼睛苏明娟也和希望工程联系在一起。这张照片被全国各地报刊采用、印成招贴画等,成了在中国最著名的一张照片。
    希望工程今年已经20周岁了,“大眼睛的小姑娘”也早已经长大成人了。
    拍摄这张照片时,作者解海龙当时还是北京一文化馆宣传干部。1991年,他来到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跟着一群
孩子到了学校。解海龙的目光在寻找感人的瞬间。他看见了正在那儿低头写字的苏明娟,这时,正巧苏明娟一抬头,把解海龙的心牢牢地抓住了,他发现,这孩子的眼睛特别大,有一种直抵人心的感染力。解海龙迅速地换上了变焦镜头,稳稳地端住相机。当女孩握着铅笔再次抬头时,解海龙果断地摁下了快门。前后只拍了两张底片,一横一竖,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之后,那幅竖图成了经典。
    因为“露了脸”,苏明娟的命运从此改变了,同时,拍摄者解海龙也一夜成名。从那时起,全国上下都开始了
向失学儿童捐款,许多捐款人就是冲“大眼睛”这一形象去的。截止到2008年底,希望工程已累计筹集捐款53亿元,资助了338万多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继续学业。
    “大眼睛”苏明娟成了中国最特殊的名人,成为记者们追逐的焦点。为了配合希望工程的宣传工作,从上初
中开始,她就频繁地参加各种活动。14岁那年,她参加了中国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举为团中央候补委员,摄影和摄像机再次密集的对准她。
    2003年,苏明娟考入安徽大学金融管理系,虽然只是专科,但她终于实现了从小“我要上大学”的梦想。入
学两个月后她宣布:请求终止“希望工程”对自己的资助,因为她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了,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完成学业。大一时,她就开始勤工俭学来解决自己的生活费,不仅当过售楼员,还曾在北京摩托罗拉总部的人力部和财务部实习工作过。此外,她还是学生会组织部部长。在一次暑假,她还组织过几个同学去金寨县另一个贫困村做义务支教工作。
    苏明娟不但宣传了希望工程,而且用自己的行动饯行着希望工程的内涵。而这一系列的行动让我们看到,她
成熟了,成长了,当年的“大眼睛”里有了更多的内容。
    大学毕业之后,苏明娟进入了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她的身上早已没有了农村孩子的影子,和城
市白领没有两样,但她业余时间最喜欢参加的活动,就是公益活动。”身边的同事这样评价她。对于这样的一位人物,记者和各路媒体更是不能放过,工作之后的苏明娟尽管有了自己的生活,但是在一段时间内,记者们密集的采访还是让她觉得有些应接不暇。
    希望工程20年,报社给我的任务之一就是采访她,相关负责人给了我苏明娟的手机。但我一颗心忐忑,还是
想征求一下当地青基会的意见。安徽省青基会的秘书长曹勇在电话中对我说:“苏明娟以及他的单位都不希望再过多的被媒体关注,去年中央电视台来采访都被拒绝了,这是她自己的意愿,希望您能尊重她。”
    从一个职业记者的角度来说,虽然有一千个理由要采访她,要去见她,但这几天我还是没有拨通手中的电话号码。
    也许我们该忘记那双贫困背景下的“大眼睛”,在镜头前停止以各种方式对她进行的追问和复述,尽管这也许只是一个善良的想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