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的出版神话是否已落幕?
桂杰
依旧是《百家讲坛》,依旧是那几张面孔,依旧是媒体见面会和签售。10月11日,继《武则天》后,《百家讲坛》最年轻的学者、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推出了她的第二本“说唐”书《蒙曼说唐:乱世红颜》。此书首印10万册,比起一般的图书而言数量不低,但是却比《武则天》20万册的首印数量减少了一半。
一位观众说,我看蒙曼讲唐史基本上是当成评书来听的,那些勾心斗角的宫廷斗争故事最有吸引力,而其中有多少学术的含量和独到的见解早已经被忽略。
和一桩维系了七年以上的婚姻一样,于丹、易中天、阎崇年、纪连海、马未都等几张熟脸,已经让许多观众对《百家讲坛》产生了听觉和视觉的疲惫,如果说节目走下电视并成为畅销书的金字招牌之初,学术争鸣是一味恰到好处的催化剂,引起了媒体的兴奋炒作,顺势提升了大众的关注,但是当学术争鸣演变为阎崇年签售书被扇耳光,则让媒体人清晰地看到了观众对于电视学者在学术上所持有的批判态度背后的尖锐冲突,草根和普通大众无法和电视上具有强势传播平台的学者们有相同的话语权,所以,他们只能选择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这种方式也许让学术明星们的粉丝陡然清醒,也许会让他们更加铁杆。
除了普通观众在学术观点上存在的分歧,针对阎崇年的讲述,著名学者陈明远公开表示,对于阎崇年所讲的清史,在历史观上与他有原则分歧;而在治学态度上,也有原则分歧;在表述形式,还是有原则分歧。
陈明远举例说阎崇年在《明亡清兴六十年》一书中讲到,中华民族历史的漫长演变过程,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融合中发展,官民在矛盾中协和,君臣在矛盾中统合,不断发展壮大的一部历史……
陈明远是在学者里面第一个跳出来质疑阎崇年的人,他认为阎崇年持有的历史观是落后的、陈腐的;这种落后陈腐,就是不恰当地从夸大帝王个体作用到了个人崇拜的程度,文过饰非,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更不可取的是:有意无意宣传奴才思想,为“瞒与骗”的劣根性辩护。
“近几年来,阎崇年先生通过央视《百家讲坛》及一些著作,过分歌颂满清皇朝,有文过饰非之嫌。”陈明远说,电视台千方百计吸引眼球和耳膜,必须生动活泼、趣味丛生、达到收视率的高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负责任地胡言乱语吧?不能淡忘社会责任,必须在娱乐中、笑谈中、传递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正确认识啊。
比起十博士批判于丹,此次对于阎崇年学术观点的批判和质疑,明眼人可以看出并不是出版社为制造卖点刻意而为的炒作。根据开卷公司的一项报告称,比起《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曾经的大红大紫,现在“百家讲坛”系列作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只能算是差强人意。《品三国(上)》经历了几个月名次的连续下跌,2008年6月已跌出前30名,《品三国(下)》也已到了榜单边缘;“马未都说收藏”系列在榜单上昙花一现,6月便已消失无踪;阎崇年的《康熙大帝》(中华书局)上市一个多月后仅排名30,与其以往“壮观”的记录相比相去甚远。
另据今年5月《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纪连海向媒体透露:从去年10月份起,除了他讲的李莲英系列之外,“收视率再也没有超过0.1%。”由于《百家讲坛》曾有过0.69%的收视率纪录,以此推算,目前的收视率或还不到高峰时的七分之一。对于《百家讲坛》此类依傍电视学者的热潮,把电视上已讲过的内容集结成的畅销书而言,《百家讲坛》的收视率成为决定此类书畅销与否的关键。收视率下降了,书卖得不好也很容易理解。
收视率下滑,图书销量下滑,学者们的观点存在硬伤和正义都使《百家讲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下一步人该怎么选,节目形式如何调整都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主要问题。
在《百家讲坛》走红的同时,2007年,讲坛类节目被其他电视台迅速模仿。如山东电视台推出了《新杏坛》栏目,李零、傅佩荣、马瑞芳等学者纷纷前往开讲。而北京电视台则重磅推出了《中华文明大讲堂》,并在一年之内结集出版了《红楼梦中人》、《中国美术鉴赏》、《孙子兵法》、《壮哉唐诗》、《揭秘周易》等图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电视台,为了让栏目更好看,还特意给现场观众流出了一定发言互动的时间,摆脱了讲坛类节目“一言堂”的形态。
电视讲坛、制造学术明星、出版图书,在这条利益链条上,电视台、学者和出版社三方都是赢家,而似乎只有读者尤其是一些青年学生,跟在这些人的后面被变成粉丝,对于很多观点不假思索的照单全收。在媒体狂欢的年代,《百家讲坛》制造的出版神话逐渐落下帷幕,对于读者来说,这也许是一件好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