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房地产低迷房地产商纷纷转玩文字

(2008-05-11 19:22:31)
标签:

王石

冯仑

潘石屹

财经书

企业

SOHO中国

文化

房地产低迷房地产商纷纷转玩文字
桂杰
   
    中国房价高得离谱,房地产市场低迷,中国的房地产大鳄都开始忙着写书,随着王石、冯仑的新书面世,刚刚在香港上市的SOHO中国掌门人地产大鳄潘石屹也于近日推出了新书我用一生去寻找——潘石屹的人生哲学》。
    据老潘自己交代,他在一家机场书店曾遍寻不得自己的大作,最后发现其竟摆在“房地产开发技巧”一列。而售货员则理直气壮的告知:“开发商写的书当然属于房地产技巧了”。尽管房价高得离谱,老百姓把这些仇恨普遍迁怒到开发商身上,却并不妨碍它的火爆大卖。在北京共和联动、江苏文艺出版社以及SOHO中国的强势宣传攻势下,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内《我用一生去寻找》已加印三次,发行量突破20万册。
    潘石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事实上,他已经成为企业宣传当中最重要的logo。其实,将企业家树立为某种典范,突出其人格魅力,继而使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最终受益的仍然是企业。对于SOHO中国而言,无论是每月一期印刷精美品质上乘大批量免费赠送的时尚刊物《SOHO小报》,还是被猜测背后有智囊团协助的点击量极高的潘石屹博客,其对于SOHO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威力都显而易见。就连潘石屹本人都曾经表示,“用自己的头像做广告,效果还不错”。此次出书,被看成是这根产业链条上顺理成章的又一环。
    相比于比尔.盖茨白手创造了微软的文化,戴尔一手操办了戴尔公司的销售方式,中国本土的企业家偶像似乎来得还有些迟。企业家之所以成为偶像,很大程度并不是取决于其积累财富的多寡,而是由其独特的性格魅力,丰富的人生经历,甚至是某些特殊的人生情趣共同建构。潘石屹的建外SOHO和现代城引来北京城一大批小资情调的人趋之若鹜。这个城市逐渐成长壮大起来的中产阶级成了潘石屹建筑文化忠实的拥趸,而潘俨然也成为其彰显办公居住环境文化品味和小资情调的代言人。
    与潘石屹喜欢“附庸风雅”不同,王石的登山和旅游爱好则更广为人知。在惜时如金的企业家身上,任何业余时间的休闲活动已不单纯是一种符号化的追求。一位网友就曾这样解读:“王石是我很佩服的一个人,最初的佩服来自于他的爱好。一个企业的董事长,能去登山,说明他比一般的企业管理者要好,因为工作不是他的全部。另外也标明他的企业经营的很正规化,离了谁公司都照样的转。”于是,《让灵魂跟上脚步》让王石的行走和思想都更广为人知。而对于身上带有后现代主义某些嬉皮士色彩的冯仑,其不甚严肃的外表下隐藏的是隐隐的忧国忧民的人文关怀。而其大学读经济,硕士读政治,博士读法律的文化功底,也使他的《野蛮生长》最受推崇。
    一如潘石屹本人一贯温和平易谦逊有礼的形象,这本书的语言朴素无华,淡雅隽永,多数文字都在无关大众急需知晓的房地产内幕。那些想在此书中寻找如何发家致富,一夜成名的人无疑会失望。因为在这本书中潘石屹并没有像之前王石、冯仑那样,着墨于企业成长发展的宏大叙事,而不过是从细微处落笔,个人的生活感悟到家庭,到国家,继而到国际局势,贯穿其中的不过都是些细琐的生活哲学。潘石屹也没有像其他一些成功人士习惯做的那样,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成功标准和行为甚至是理论体系来激励他人,指手画脚告诉别人成功的各项法宝。因此,这本书里也绝少出现类似于出人头地,财富,荣耀,权势等字眼,充斥其中的是爱,信任,幸福,信仰,磋商,协助,心灵……这些我们早已忙碌得率先忘记了的词语。
   “磋商”,是这本书占篇幅最大的核心词汇,也是潘石屹为人处事最推崇的人生哲学。前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编辑马立诚将其比喻为“浊流中的清流”,并认为其“比六祖谈经还要好一些”。因为“神秀和慧能博弈也到一定的凶险地步”,而本书的“磋商”只是“消解仇恨,博爱,互信,向善,信任和让步”。还将其视为“新中日关系的声明”以及“处理台湾问题,走向和平国家的道路”。潘石屹则认为中国人向来喜欢研究“斗”,四大名著里皆有“斗的哲学”,而文革时的暴力斗争如今已燃烧成网上的辩论争吵。他希望自己能改变几千年的传统,至少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来改变这一现状。
    面对众多关于“这就是企业家富裕起来没事吃饱了撑得的才写的书”的质疑,名门痞女洪晃语出惊人“人真的就是吃饱了以后才有思想”。“人需要舒适的环境去思考,作为房地产商先富裕起来的有影响力的人先去思考,然后启发别人去思考。”而“不管是谁只要提倡思考就是好事”,因为“太多时候我们都是被迫去接受,不能自己去思考”。
    但也有人担心,“像这种没有什么核心价值的地产业的大腕们,是否能够成为我们当下生活的精神领航人。”毕竟,和国外IT行业的那些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不同,房地产企业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这种不过是在中国特定时代特定背景下产生的成功模式,成功没有普示性,更不具备可复制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