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场学者该歇歇脚了
桂杰
9月23日,上海学者钱文忠为他的新书《玄奘西游记》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搞签售,在这个签售会上人们又一次见到了当红的学术明星于丹教授。当天的钱文忠签出去五千多本书,前来参加签售的读者可以说是里三层外三层,场面颇为壮观,有很多读者也并不讳言,称我们就冲着于丹来的!于丹老师捧场的书我们也不会错过!
而就在8月份,上海书展的时候,马瑞芳为她的新书《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搞发布会,于丹也悉数到场,为这位百家讲坛的“坛友”煽风点火。
有百家讲坛作者的地方就有于丹,或者说于丹的身上已经盖上了百家讲坛的戳子,成为一种群族的符号,这对于借助百家讲坛红火起来并对百家讲坛感恩戴德的于丹等人来说不足为奇。但是,令人担忧的是在这种拉帮结伙为坛友捧场的情况下,于丹等学者的独立性何在?如果就是因为身处同一个坛子或曰利益共同体就不吝赞美之言,那么,造星和提携后来者这些娱乐圈上惯用的方式就会又一次落到了学术圈内,这无疑是可悲的。
还记得在9月份上旬的时候,《中华遗产》杂志社举办了一次媒体推介活动,当天除了红学大师冯其墉等人到场外,也邀请了于丹到场演讲。就在那天,新闻发布会开始后的半个小时,满脸细汗的于丹匆匆忙忙感到会场,在稍微休息了两分钟之后,登台发表了一个热情洋溢的演说,从中我才得知该杂志社的一个负责人和于丹是朋友,因此她一定要来捧这个场。在当天的媒体推介会上,但见发言后的于丹都没有回到座位上就又急匆匆地离去了,留给人们一个繁忙的背影。
说实话,在那天的推介会上,于丹又一次用她惯用的“温暖”一词征服了在座的听众,她的发言慷慨激昂,谈吐不俗,她所说的:“文化生命的真正使命是让遗产活在当下,要让这些东西成为温暖的生命,而不只是一堆陈列品”让人记忆深刻。陪我同去的司机感慨说,于丹的口才真不错!只可惜,于丹匆忙的神色和表情却让人感觉到,这不过是她勉为其难的又一次赶场而已!她根本没有时间从容的坐下来听会发言和别人交流,只是碍于友情的一次不得已而为之。很多人成名之后,自己的时间再也不是自己的,有很多因素决定了他们很多无意义或者不情愿的应酬,甚至成为赶场学者,这种无奈令人同情!
我还记得,有一次,北大中文系某著名文学评论家到云南参加一个和房地产有关的会议,在会上,当地的一个记者直言问他说,某教授,您研究的专业是文学评论,不知道您对房地产和经济有何研究,您来参加今天的会议是如何考虑的?该兄当场被记者问得张口结舌。教授后来说,作为学者,我关心所有的文化现象,今天会议讨论的主题在广义上其实上还是个文化问题。
一个不太有说服力的回答。当时,我身边的一个都市报记者说,要不是因为他常常参加各种新书发布会,我和他还比较熟悉,刚才那个记者对于他的质疑就可以成为我们娱乐版明天的头条。
更绝的是我的另外一个记者朋友说的话,他说,上次他们单位搞报纸创刊十年的庆典,邀请80后的一个当红写手出席,该写手的母亲开始表示其女儿工作太忙无暇顾及,该单位负责此事的人马上说,凡是出席我们活动的,往那一站,什么都不用干,出场费2000,还可以免费到高级理发馆做一个头发!对方的话茬马上变了,说,那好,等她回来了,我就转告她,应该问题不大。
学者作家和明星一样赶场参加各种会,出于友情人情的是一种,难以拒绝金钱诱惑的,也许是另外一种。
但在我见过的学者中,也有人不这样。一次,团中央、版协和我们报社联合举办了一个有关青春读物的颁奖会想邀请著名作家毕淑敏出席,毕淑敏在听说之后,以近来应酬太多当天有其他安排之由拒绝了出席此次会议并主题发言。当时,单位的领导颇有一些失望,觉得对方不给面子。然而,后来我转念一想,却对毕淑敏却生出了几分敬佩之情来,如果一个作家学者到处抛头露面,什么关系都想攀,什么人都不敢拒绝,什么名都想出,到最后连自己的时间都不能把控,是很难静下心来写自己的东西,专心做学问或者搞创作的!
以前,很多人都说学者不能光坐在象牙塔里面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应该关注社会生活、多多参与一些活动,而今天,在这个人人都会作秀,商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学者如果到处赶场跑会到处当托恐怕难成一代大师,并在学术上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提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者的确应该保持一些自己的清高和神秘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