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京剧陈亚先北京京剧院国粹 |
“再过一百年、两百年后,京剧的观众依然会以老年人为主。因为一个没有生活积累以及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的人是看不懂京剧的。年轻人现在不爱京剧不要紧,等他们到了五六十岁之后也会爱上京剧的,那时,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积累、文学积淀和艺术品味。”曾经写出过《曹操与杨修》、《宰相刘罗锅》等剧的湖南剧作家陈亚先在谈到京剧与年轻人的关系时这样说。
我见到陈亚先的时候,他正在北京京剧院旁边的一个宾馆里打磨京剧《武则天》的剧本,这个新编京剧曾于五一期间首次亮相京城,引来多方关注,据了解,该戏修改之后的版本将会在今年的十月一亮相北京的舞台。
京剧舞台求新求变,是近几年京剧寻求自身发展之路所做的努力,从几年前豪华阵容全新编剧的京剧《图兰朵》到今年5月份在京亮相的《孔雀东南飞》,给人的感觉,舞台漂亮了,舞台上的演员漂亮了,被赋予了全新制作和丰富戏剧内涵的京剧就像一位装扮一新的娇娘让我们看到了与平时不一样的美感。
京剧《孔雀东南飞》的导演张平是京剧文武老生出身,他曾经就在自己执导这个京剧的时候表达了这样的看法:“我希望我们的创作能够根据当今社会文化需求和观众审美情趣,结合中国戏曲美学对原诗的情节、人物进行取舍和加工,争取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在主题上注入时代气息。”
尽管陈亚先撂下话说一两百年后京剧的观众依旧是老年人,但是目前,京剧界所做的很多努力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年轻人拉回剧场。而实现这种期望的更多重任则更多的压在了创作京剧新剧本的编剧们身上。京剧界的一些专家渴盼新编排创作的京剧能够在文本上有新的突破,同时人物的性格能够更丰富并对当今的人具有更多的教化性。
实际上,当前很多年轻人对于京剧没有兴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传统的旧剧缺少文学的内容和素质,多是技艺上精湛,而文学内涵上很差,有的老本子甚至在文学上都说不通,文学品味不高和缺乏当代意识无疑是令京剧失落的主要因素。
还有人认为,在京剧的继承和革新上,革新做得很不够,京剧把很多年轻演员培养成了老艺人而不是当代的年轻艺术家。原来京剧中很多幼稚可笑的东西都保留下来,包括文学上十分滞后的东西都不敢动。
陈亚先对此深有同感,在一个餐厅里,四周的人都已经散去,我们还留在一边饶有兴味的闲聊着,陈亚先从自己的创作体会出发,很真挚的对我阐述了他的看法:“京剧尽管是国粹,但是任何艺术形式都是发展进步的,比如音乐绘画等。在这个问题上,样板戏是个借鉴,它虽然在文学和艺术创作思想上落后和腐朽,但是里面的当代意识让一代人为之倾倒。”他认为,京剧还在探索和发展中,它不像唐诗宋词那样已经成型,在唐宋时期就已经达到了艺术的颠峰,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后人无法超越,京剧的空间还很大,只要我们承认这一点京剧就有希望了。”
陈亚先在剧本的创作上,就做了很多贴近观众的努力。在他的成名作《曹操与杨修》中,没有把曹操定位成一个奸雄,而是写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有人说“陈亚先把曹操写活了”,以至于在这个戏上演的时候,曹操旧有的脸谱都要重新勾。
“我相信不断强调就是力量,很多不喜欢美声的人听多了,也会喜欢上美声,京剧也是如此,要让学生多听多看多亲近这门艺术,培育京剧的文化生态环境。” 陈亚先很由衷的感慨。
北京京剧院的副院长陆翱有一次和我感慨道,京剧的发展还要有赖于京剧人的自尊自爱,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意识到,京剧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结成的最后一粒果实,京剧当中凝聚着民族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