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丽江好
在我写了一篇博文表达了对沿海中小型花园城市向往的时候,有一位网友不以为然的说,他觉得真正值去的地方应该是丽江。
没错,我也爱丽江。远在云南的丽江古城是我们这些都市人渴望触摸的浪漫。我想像鸟一样栖息在丽江古城的屋顶,或者像猫一样,蜷缩在一家酒吧宁静的阳光中,动也不动,最重要的是,我还想看看那里的人,看看他们的安详和忙碌。
是啊,人人都说丽江好,我心里也觉得丽江是绕不开的旅程。
但是,就在2007年6月末,在新西兰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包括丽江古城在内的中国6处世界遗产故宫、天坛、颐和园、布达拉宫和云南三江并流都被黄牌警告了,世界遗产大会要求中国这6个项目在本次大会上就他们在管理上出现的问题作出解释,如解释不透彻,有可能立刻被列入“濒危名录”。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正在山东日照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第22届年会。在会上,中国的世界遗产被警告成为专家们谈论的话题。
的确,这个从不设围墙的800多岁的边陲古城正在面对一个命中注定又有些猝不及防的世界,创造着所谓名利双收的“双赢奇迹”。而古城自己,那些珍稀而又脆弱,美丽而又无力的雪山泉水、荒原峡谷、植被花卉,和曾经生活于其中的2.5万“并不取悦于外来者而取悦于自己的生活”的纳西居民们,在被开发,被保护,被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渐行渐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们原来居住的丽江古城成为了他们频频回首的童年。
在见多识广的专家看来,我国丽江古城被亮黄牌非原因和它的商业氛围太重有关,丽江古城还在,但是当地的人为了发展商业把纳西族人都牵了出来,城里的房子几乎全部都出租出去用来开酒吧、餐馆和旅馆。这一切使得丽江失去了内在的灵魂,缺少了存在的文化背景和一种活态的东西。
不可否认,丽江自身类似“天方夜谭”般的崭新命运,是在1997年丽江古城被世遗组织认可并进入世界遗产名录那个时间点轰然降临的。
而就在1996年,丽江刚经历过一场地震,地震把丽江造就成了一个自然和文化意义上的“幸存之城”。当地政府本着“修旧如旧、原貌恢复”的原则,投入3亿资金对丽江大研古城进行修复,把百年一遇的大灾难当成了大机遇来发展。
在被赋予了一道社会意义的“神符”之后,丽江慢慢的找到了商业世界的“秘笈”,丽江火了,来丽江的人挡都挡不住。在丽江,导游成了最热门的职业。目前注册的导游已有4000多人,直接从事旅游业的有3.6万人,间接从业的有8万多人。旅游业税收占了丽江税收的一半以上。丽江机场已成为国内最忙的支线机场,进入国内机场前十名,而云南移动通迅的漫游费更是有60%来自于丽江。
在旅游这盏指路的明灯面前,似乎一切都可以为之让路。于是,朋友从丽江回来除了炫耀拍摄的美丽图片外,也摇着头朝感慨说,在丽江的酒吧抬眼望去差不多都是城里人,那感觉和在北京没有什么区别,而在古城里游览最大的眼福就是看到一个纳西族女孩。
是的,丽江城中的本地人已经被商业打扰和驱逐了,但这是无法避免的,就像我们明明知道如此,你要让我选择,哈哈,有朝一日,我还是要去丽江看看。
而我的朋友,清华大学美院研究民间艺术的杨阳老师就不这么想。她在云南元阳箐口哈尼族山寨里,见到了独特的草顶蘑菇房和梯田,而且,当地人依旧在这里种地和生活,老妈妈坐在门口织布,家里挂着腊肉,院墙上糊着牛粪。杨阳说这样的地方才是她喜欢和向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