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刘绍棠乡土文学通州成名作武清花红柳绿 |
那些整天狂迷韩寒、郭敬明的80后可能根本不知道刘绍棠是谁。还有我身边不太关心文学的朋友可能对于刘绍棠这个名字也感觉陌生。“刘绍棠的作品,没听说过!”新华书店的营业员也直摇头。
如果不是父亲,恐怕我也不会像现在一样了解他。凡事“不断强调就是力量”,刘绍棠被许多人遗忘和乡土文学的衰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刘绍棠是北京通州儒林村人,这位“神童”作家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50年代初,在他上高中的时候,他的成名作小说《青枝绿叶》部分内容入选了当时的语文课本。据说,语 文老师在讲到这一课的时候对班上的同学说,关于这篇文章作者是如何构思的,又想表达什么思想,我也不多说了,作者就在这里,我们还是请作者自己说说吧!
一个高中学生的作品能够入选语文课本,这恐怕在当今难以想象。
除了《青枝绿叶》,他青少年时代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山楂的歌声》、《中秋节》、《瓜棚记》、《私访记》和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夏天》等。他这时期的作品清新、淡雅,把土改后的农村写得嫩苗遍野,生机盎然,受孙犁作品深刻影响,有“田园牧歌”之美誉。文革期间他饱受波折,但文章益增其华,出版长篇小说《地火》、《春草》、《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这个年月》等12部。
因父亲的家中有刘绍棠的部分作品,我对他才有了很多了解,更重要的是,年轻时代起就醉心于文学创作的父亲和刘绍棠还有过一些交往,才让刘绍棠这个人物在我眼前更加鲜活起来。
父亲的家在天津武清,80年代,县文化馆的冯品清、王毅以及父亲等一批热爱文学创作的人铅印了一份文学刊物《运河》,发表当地文学爱好者的作品。当他们慕名找到已经在文学界名声显赫的刘绍棠,希望他能够对办刊思路给予一些指点,并以此鼓励和扶植作者们。
对于这个要求,刘绍棠欣然同意。他说,通州和武清都有大运河,“水连着水,根连着根,就像是一家人”。在之后的十年里,刘绍棠因为刊物的事情和武清《运河》杂志的负责人通信若干。在90年代初,父亲一行还曾经到刘绍棠的家中拜望他。
也正是在这个期间,当《运河》有了正式的刊号并以精美的印刷面目出现的时候,刘绍棠兴奋的给刊物题词:“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以及“今昔交叉,城乡结合,自然成趣,雅俗共赏”。这些话实际上是刘绍棠乡土文学理论的核心,而“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这些话今天依然是《运河》的办刊宗旨。
据父亲说,他们曾几次邀请刘绍棠来武清做客并给业余作者授课,刘绍棠很高兴,他写信说:“等到花红柳绿的时节,一定到武清走一走。”但是,遗憾的是,1997年先生忽然得病去世,他的这个愿望也成了一个没有兑现的遗愿。
今年,是刘绍棠先生逝世10周年的纪念日,而且又是一年花红柳绿的时节。父亲到我北京通州的家中做客时候提出想和我到档案馆走一走,看看刘绍棠文库。
于是,2007年的初夏,我和父亲就像拜望一个老友那样到通州区档案局探望了先生。在那个展室里静静地陈列着当年父亲他们创办的铅印的《运河》和后来的杂志,翻看一下,杂志里还有父亲的文章,刊物上还有刘绍堂先生的亲笔签名。我和父亲在那一瞬间都有一些感动,仿佛那些他亲手抚摸过的杂志上还有先生的体温,看着杂志,我们还能够看到先生温厚的笑容以及明亮的眼神。
走的时候,父亲把最新一期出版的《运河》留在了档案局,对管理人员说,这本刊物依旧和先生有关,他的乡土文学思想依旧在延续、存活。
我们向先生行注目礼,照片中,先生的笑容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