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2008奥运经济体育 |
分类: 教学科研 |
奥运会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参与范围最广、竞技水平最高的世界体育盛会。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奥运会的各种效益,特别是经济效益的充分展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参与奥运会举办权的激烈竞争,举办城市不再将奥运会视为一个单纯的体育赛事,而力图通过举办奥运会来影响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等多个领域,将奥运会筹办纳入城市与社会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1.举办奥运会产生的直接经济收益
首先,出售电视转播权是国际奥委会最大的一笔收入。2002年以前,电视转播权收入的60%分配给奥运会组委会。为了使更多的经费用于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国际奥委会决定,2004年后奥运会组委会的电视转播权收入将由60%降为49%。但是,由于转播权售价的不断攀升,主办城市分得的实际金额数呈现增加趋势。
其次,TOP赞助商计划是奥运会收入的又一重要来源。1985年3月28日国际奥委会与设在瑞士的国际体育和余暇营销公司 (ISL)签定协议,开始实施该计划,即国际奥委会TOP赞助商计划,该计划以4年的奥林匹克周期为界,覆盖一届冬季奥运会和一届夏季奥运会,已经连续实施了4期。目前正在实施的是第五个奥林匹克TOP赞助商计划,即TOPV,参与这一计划的企业包括可口可乐、柯达、IBM、施乐等大型跨国企业。该计划收益可观,如亚特兰大奥组委通过 TOPIII收入 8.12亿美元,占其总收入的 5%;悉尼奥组委通过TOPIV收入2亿美元,占其总收入的7.1%。
第三,奥组委赞助商的收益。根据国际奥委会有关市场开发方面的规定,每届奥组委除TOP赞助商计划外,还可以征集不同层次的国内赞助商(也称为组委会赞助商)。与TOP赞助商相比,在此类赞助商的销售过程中,组委会的自主权较大,赞助商根据出资标准的不同享有不同的权益,收入总额仍要在奥组委与国际奥委会之间按照既定比例进行分配。组委会赞助商销售收入在总收入中也占较大比例。
第四,特许经销的收益。奥组委向获准商家发放特许经营许可证,准许其在产品上使用奥林匹克标识。获得该证的商家需将其产品 10-15%的营业额上交奥组委许可证主要用于纪念品领域,如钥匙链、装饰品、汗衫、遮阳帽等。从过去的经验看,奥林匹克许可证计划一般是短期的,仅限于奥运会主办国,而不得向其他国家销售。在筹备 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国际奥委会和悉尼奥组委决定将获准的各种产品推向世界市场,在100多个国家销售,从而使这一商业活动国际化,销售总额估计为10亿美元,国际奥委会与悉尼奥组委因此获得5000-6000万美元的收入。
第五,发行奥林匹克纪念币和纪念邮票。1895年在筹办首届现代奥运会时,希腊政府以古希腊奥林匹克竞技为题,设计了 8种图案共12枚一套的奥林匹克纪念邮票,以筹集资金。从 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开始,发行奥运纪念邮票成为惯例,成为奥运会主办国一项稳定的经济来源。
最后,门票销售收入。奥运会的门票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售,其中在主办国以外国家的发行是通过各国家奥委会实现的。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共售出约 800万张门票,平均票价40美元,门票收入高达4.25亿美元,占总收入的25%。2000年悉尼奥运会门票收入高达 6.17亿美元,占总收入的21.78%。
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仅电视转播权与TOP赞助分成,就至少可获得10多亿美元的收入。在门票收入上,预期估计收入也会比较丰厚。总体估计,北京奥运会的直接收益有可能超过悉尼奥运会接近30亿美元。
2.举办奥运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
举办奥运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从申办开始到奥运会结束,至少能在1O年的时间内让全民普遍关注。以北京为例,从1999年北京奥申委正式成立到2008年奥运会圆满结束,这10年将会出现前期的“人人盼奥运和后期的 “人人都是东道主,全民支持办奥运”的祥和局面,而这10年正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举办奥运会无疑将为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奥运会之所以能够对主办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最根本的原因是奥运会能够给主办城市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奥运会对主办城市资金的注入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投资乘数效应在奥运会投资上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为举办奥运会的总投资将达到350亿美元,而国家的投资又会带动民间的投资,最终转化为首都经济增长的动力。奥运会举行还将刺激消费需求。我国将新建或者完善一批体育设施以及城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这些大规模的需求将对北京的建筑、通讯等行业产生推动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筹办奥运会一般需要8年左右的时间,要兴建大量的体育设施和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历届奥运会在带动主办城市就业方面都发挥 了重要作用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创造了2.5万人的就业机会:1988年汉城奥运会给3.4万人带来了就业;1992年巴赛罗那奥运会在 1987-1992年的筹办周期内每年新增就业人数 5.9万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带动了7.7万人的就业;2000年悉尼奥运会创造了10万人的就业机会。新世纪北京仍将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承办奥运会将能有效地化解这种压力。由于北京市整体的劳动生产率、资本和技术的密集程度以及劳动力价格都低于发达国家的奥运会主办城市,因此承办奥运会在带动北京地区就业方面的作用会更大。如果按北京承办奥运会能新增投资 745亿元,且每10万元投资能新增一个就业机会算,那么这届奥运会将产生74.5万个就业机会。根据奥申委申办报告中所列的现金流量表来分析,带动就业的年份主要集中在2004-2009的6年间,其中2006-2008年是高峰。
奥运会的筹备和举办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主要包括: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国际及各国体育组织官员、运动员与教练员、记者、赞助商等)、境外游客及主办城市地区以外的游客。从1984~2000年5届奥运会吸引的游客数量一直不断地攀升。洛杉矶通过奥运会旅游获得4.4亿美元的收入,汉城、亚特兰大和悉尼分别获得3.4亿美元、13亿美元和42.9亿美元的收入。我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长城、故宫、秦始皇兵马俑等古文明遗址。而且我国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 其丰富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预计2008年北京接待人境旅游者年增长率为10%,接待人数近500万人次。此外,在奥运会举办前后,其它省市来京游客年增长率将为5%,人数增长到1亿人次以上,市民在京旅游人数年增长率将同为5%,达到5000万人次。
3.举办奥运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奥运会对举办城市产生的经济影响与社会生活中很多事物一样,都具有两面性。举办奥运会对于举办城市的经济发展来源来说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会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奥运会前后的GDP增长率变化显著,在奥运会开始前的几年里GDP会出现迅速增长,而在奥运会结束后的几年里GDP增长会趋于低速,甚至会出现负增长。比较典型的有: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后西班牙经济的衰退与奥运会就有直接关系,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和1989年韩国汉城奥运会后均出现过在经济增长中所谓的“低谷效应”或“后奥运效应”或“奥运后遗症”。同时,这些国家在奥运会前后几年的GDP增速都出现了前高后低的现象。这就不能不让人信服奥运经济负面影响的存在。
其次,奥运会后体育设施的闲置给举办城市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和浪费。奥运会比赛所使用的比赛场馆、奥运村等体育设施无论是在赛前,还是在赛后出现闲置,都将给举办城市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和浪费。奥运会赛前体育设施的闲置,可通过调整竣工时间来加以解决。而奥运会赛后出现闲置,则是奥运会举办城
市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奥运会赛后体育设施的利用,这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环境问题。纵观现代奥运会的历史,无论夏季奥运会,还是冬季奥运会的举办,地点几乎都是选择在发达国家举办。但是,由于这些国家举办城市体育设施又比较完备,基本上能满足市民进行日常的体育锻炼。加之,目前,奥运会作为最大型的综合性运动会,具有规模大、要求高、筹备时间长而举办时间短的特点,这本身就可能造成为奥运会准备的大量设备赛后闲置。
第三,就业方面来看,奥运会确实能给举办城市带来众多的就业机会,但这些就业多是短期就业,奥运会举办之后许多人仍就会失业,另外,奥运会需要的各种人才,主要是受过良好教育培训的人才,对于受教育水平低的人来说,即使在筹备、举办奥运会期间找到工作,也不可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同时还必须注意,奥运会需要的人才是从全国,甚至是从全世界招揽的,这些人才大批进入举办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对举办城市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就业是一种较大的冲击。奥运会结束后,旅游、购物、住宿、餐饮的需求也将回落,这些方面有可能发生就业人数减少的现象。
最后,奥运会为其举办城市造成的社会额外支出。由于大量的国内外观众、游客、运动员、记者等对举办城市的相对集中的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将造成整个举办城市的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增多,垃圾泛滥,水、空气污染更加严重,噪音增多,城市生态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各种疾病有流行的趋势,犯罪率明显上升,以及举办城市和周边自然风光被破坏,历史文化遗迹被损坏等。为维持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保护自然环境、人文遗产,政府要采取相应地防治和处理措施,要投入大量的社会额外支出费用。
当然,我们要看到由于我国经济总量较大,所以奥运会后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与其它几个举办奥运会的国家相比,远没有那么明显,更不会出现所谓的“奥运会后滑坡现象”。但是我们要未雨绸缪,合理引导相关人员的就业,大力发展城市旅游,尤其是要千方百计搞好奥运会后体育场馆的多功能开发和利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