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莘县塔建造时间、塔名及其他

(2014-05-29 14:51:14)
http://s6/mw690/001nxJnLzy6JfVD23ad05&690

     

 

      王学彪

 

诚如杨巨源先生在《燕塔赋》中所说:“一楼一阁,宜作城市之名片;一寺一塔,堪为地域之标识。”作为莘县历史文化名片的燕塔,见证了莘城的千年沧桑,寄载了莘人的桑梓深情,在莘县人民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许正因如此,燕塔方能历劫而复生,当代而重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史籍乏陈,加上原塔已毁,燕塔的“身世”却变得扑朔迷离,疑问重重,甚至不少以讹传讹的谬误,笔者不揣浅陋,试做梳理。

一、 始建年代

燕塔的始建年代,并不是一个容易说清的话题。

目前可查的最早记载燕塔始建年代的史料是明朝正德《莘县志》(天一阁影本),《志》中说:“砖塔一座,高十三级,金天眷二年建。”考天眷乃金熙宗年号,天眷二年即公元1139年。康熙《莘县志》、宣统《莘县乡土志》、民国《续修莘县县志》等皆沿用此说。

此说源于原塔塔顶铭文,铭文刻于刹网(俗称铜笼)之上,记录了捐资者的姓名,落款为“金天眷二年”。因当时登塔可见,故修史者将其定为了始建时间。

直到1968年,燕塔被拆毁时,在地宫中出土了一具舍利石函。石函刻有铭文,落款时间却为:治平元年二月十五日。考治平,为宋英宗年号,治平元年为公元1064年。无论是先瘗葬后建塔还是先建塔后瘗葬(两种做法均有),燕塔都不可能始建于天眷二年。因此舍利石函的出土推翻了史籍的臆断。

那么,为何塔顶铭文却记载为天眷二年呢?

有人给出了这样的回答:燕塔始建于治平元年,建成于天眷二年。

此种说法看似合理,但并非无懈可击。要知道天眷二年距治平元年长达75年,遍检中国塔史,未有历时如此之久者。如果化费75年来完成此塔,那么,建塔的意义何在呢?况且社会动荡、朝代更替,谁能历时75年主持这旷日持久的民间“烂尾工程”呢?另外,塔身完美,造型统一,为典型的“宋塔”风格,看不出任何异代同建的痕迹。

因此,笔者认为天眷二年既不是始建时间,也不是竣工年代,而是重修时间,准确的说是安装刹网的时间。尽管这一设想,像上述说法一样,没有史料可征,但笔者却找到了一个有力的旁证——景州塔。

景州塔至今尚存,位于今河北景县景州镇,距莘县不足400里。现存塔身始建于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终于元祐六年即公元1091年,历时十二年。始建年代与燕塔(治平元年)只差十五年。其外型、高度、级数与原燕塔几无二致,尤其塔刹的修建方式与燕塔更是如出一辙,典型之处更表现在“铜笼”上。早年间,对于《莘县志》所记 “铜笼”,不知何物,考之著录,亦不知其详,且不少想当然者。及见景州塔,方才大悟,所谓“铜笼”乃是刹网也。刹网罩在刹柱外面的,起到保护刹柱的功用,大概因其并不常见于一般塔顶,又如笼状,所以才被俗称“铜笼”的。景州塔的刹网因被天风鼓荡,能作水涛声,故当地有古塔风涛之称喻。

奇怪的是,该塔刹网亦有铭文,且有“天眷二年”之落款。为何两座塔在同一年安装刹网呢?总不能如此凑巧,两座“雷同塔”恰好同一年落成吧。且景州塔已考明为元祐六年竣工,那么“天眷二年”就只能是重修。“天眷二年”又是怎样的一年呢?为何要在这一年统一重修古塔呢?检索佛教史,这一年并没有出现任何佛教大事,显然重修刹网另有原因。

细读明朝李承绪撰写的《重修宝塔记》(收录于康熙《莘县志》)和清代廖锡纶撰写的《重修宝塔记》(收录《莘县碑文大观》),发现燕塔以“莘邑逼近黄河、汴梁,为戎马必经之地,藉为望楼”,供兵士备敌防哨之用,而可容纳二十(一说五十)余人的“铜笼”,恰恰充当了瞭望台。这让笔者想起了《畿辅通志》中的一段话:“宋与契丹守臣皆密修边备,或治泺泊以限戎马,或起浮屠(佛塔)以远眺望。”

天眷二年,金国刚刚建立不久,统治尚不稳定,加上不断南侵,作为宋金交战之地的山东河北一带,佛塔自然派上了用场。如此,金兵统帅很有可能在天眷二年这一年统一命令重修古塔作为军事防御工程,尤其安装刹网,以加固瞭望台的安全性,于是,在留存后世的燕塔、景州塔的刹网上都留下了天眷二年的字样。

如果此说不谬,那么,燕塔就像景州塔一样,天眷二年应是重修时间,而不应是完工时间。至于燕塔是何时竣工的?也许将成为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的一个迷了。

二、塔名溯源

关于燕塔的塔名也是一个让人棘手的的问题。

古塔始建以来,本名未能留传于世,史志仅以“砖塔”或“古塔”称呼之,就连现存于县志中的明清两篇“塔记”,也只称其为“宝塔”。只不过在李承绪撰写的《重修宝塔记》(收录于康熙《莘县志》)中提到:“其下有寺曰黑塔,名相依附。”说明当时人们可能称其为“黑塔”,故而塔下之寺,被称为黑塔寺(一名铁幡寺)。显然,黑塔必不是其本名,只是俗称而已。

至于“莘县塔”之说,实属因地俗称,定非本名,无需辩也。

问题集中在“雁塔”和“燕塔”上。

同声同韵,同调同辙,人们仅口耳相传,不知究为何字,故而引起纷争。如果我们搞清了为何会有“燕(雁)塔”之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那么,为何称其为“燕(雁)塔”呢?

主张“燕”塔的先生们认为,塔上曾住燕子,故名。但此说笔者不敢苟同。

其一,无论谁,没有特殊原因,绝不会为燕子专门建塔供其居住,因此便不存在兴建“燕塔”的缘由。

其二,既然塔不是专门为燕子所建,必定是塔成后方有燕子居住,那么也不可能存在修建一座无名之塔,等发现燕子居住后,方才为其命名为“燕塔”。

其三,全国尚无发现以“燕塔”命名的旁证。

主张“雁”塔的先生们认为,塔是佛塔,必是仿陕西大雁塔之因而造,故应为雁塔。此论亦难圆其说。

其一,大雁塔,无论其传说如何,其建造原因却与玄奘大师有关,莘县与玄奘法师并无瓜葛,怎会无缘无故的建造一座雁塔呢?

其二,塔之形制与陕西雁塔毫无相似之处。

其三,雁塔是供玄奘大师译经之用,而此塔却是瘗葬舍利,功用相殊,岂可混淆?

至于其他论据,多为牵强附会者,与塔本身并无太多联系,自不必辩。

既然如此,问题又该如何解释呢?

笔者认为,人们口耳相传中的yan,当为“雁”字。不过,理由却有不同。

笔者认为,人们之所以称其为“雁塔”,是与“雁塔题名”的典故有关。

雁塔题名始于唐代,每年新科进士发榜之后,要到长安的曲江参加国宴,随后齐集慈恩寺大雁塔下,进行登塔题名活动。大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时,也曾登塔题名,并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后世各地多有效仿,纷纷建塔以供科举放榜或护佑当地举子登科及第之用,此种塔称作“文峰塔”,亦多称“雁塔”。如:霍县雁塔(山西霍县)、大同雁塔(山西大同)、安溪雁塔(福建省安溪县城凤城镇)、新丰雁塔(广东省新丰县双角村)、仙游雁塔(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城)三江雁塔(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三江镇)等等。莘县古塔被称作雁塔,也应缘此。理由有三:

其一,莘县古塔亦流传“望气者谓宜发科名”之说。

其二,明代莘县训导陈济有诗句咏塔云:“他日倘逢金榜客,也应高把姓名题。”(收录康熙《莘县志》)可谓该塔移作“雁塔”之用的明证。

其三,咸丰元年(1851年)莘县知县廖喜纶所撰《重修宝塔记》载:“余下车之初,于三十里外遥望,若一支健笔凌霄插汉,知此间必有奇人杰士,驰美名于文苑,标著作于艺林。”又说:“倘此邦人士毓山川之秀,以启人文之瑞,将以斯塔为青云阶梯而联步共登也。”显然,在廖喜纶眼中此塔已被看做“文峰塔”(雁塔)了。

其四,旧时莘州曾有四塔,三塔均有雁塔之名。一为朝城宁国寺塔,俗称古浮屠 。光绪《朝城县志》载:“邑士有登第者,塔上预多瑞气。”并录古诗曰:“凌空七级竖云梯,孤柱擎天望眼迷。岚气葱笼连台斗,魁名取次雁塔题。” 诗中直呼其为“雁塔”。另一为旧城塔,又名永庆寺塔,位于今范县张庄乡旧城村(原范县旧城)。据民国《续修范县县志》载:“古塔在旧城永庆寺,距今县治(范县旧址,今莘县古城镇)二十里,上出云汉,古意盎然,洪武间黄水泛涨,寺已倾圮,独此塔巍然耸立,相传名为雁塔,约为唐代物。”一州三塔皆名“雁塔”,其二作“雁”塔,独一作“燕”塔乎?

至此此案似乎可以完结了,但不知方家以为然否?

但必须指出的是,“雁塔”也必不是原塔的本名,只是文人雅士的依附而已。

既然,1968年拆塔时,出土了舍利函,那么,此塔必为瘗葬舍利而建。塔名亦应为舍利塔无疑,按照舍利塔的命名方式,一般称为某某佛舍利宝塔,如前文所说的景州塔原名称作“释迦文佛舍利塔”。因寺庙早毁,佛法不昌,加之碑记漫漶,塔之原名便被遗忘在历史的烟尘中了。如今古塔已毁,舍利不存,更难以考求其真名了。

现今,新塔重建,定名“燕塔”, 亦无不可。

既然新塔地宫中已无佛舍利,便没必要弄虚作假,强名之曰舍利塔;同样,如今亦不需要搞什么“雁塔题名”了,也没必要称其为雁塔。以燕塔命名,富有新意,且有护生之用,颇合佛家慈悲之旨。如此,燕塔便全然一新了。

三、出土文物

莘县塔拆除之时,正处文革初期,出土文物损失殆尽,劫后余珍,只存《法华经》五部,《陀罗尼经》一部,银塔一座,舍利石函一件。http://s9/mw690/001nxJnLzy6Jghvkw9q78&690


五部《妙法莲花经》,一部写本《陀罗尼经》原藏于塔顶天宫。《妙法莲花经》为北宋刻本,最早的刻印于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最晚的刻印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皆以罗纹麻纸印行。为杭州钱氏、晏氏家族所刊刻,钱氏家族是吴越国王钱俶的后代,钱氏家族笃信佛教。刻版书写者署名琅邪王遂良,未见诸史料,不可考。后有刻工叶桂、吴钤的题名。从雕版艺术看,每卷佛象构图各异,线条细而圆融,法象庄严圣穆,字体方正遒丽,刀法娴熟富于变化,诚为宋书之上品。该经引起文物专家的极大关注,在多部文物著作中对其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作了介绍,并给予高度评价,现存山东省博物馆。http://s6/mw690/001nxJnLzy6Jghzf4zjb5&690


塔之第七层夹层内藏银塔一座,塔由银片制成,通高69.7厘米,底座宽14.6厘米。塔座六边形,边长6.67.4厘米。每边花形镂孔,每个角有龙头衔风铃。塔座之上为方形塔身,共12层,自下而上大小逐层递减。第一层较高,四周有护栏,前后有门,内置释迦、普贤与文殊像。门顶有飞天一对,其上为一周力士斗拱,托单层檐。四角及四檐皆系风铃。释迦、普贤、文殊、飞天等皆为银鎏金。第二层以上,前后有门,左右为窗,四周护栏,单层檐,四角悬风铃。第二三层内置释迦佛像,第四层内放舍利盒,内盛舍利子。顶部塔刹较高,玲珑剔透、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银塔由山东省博物馆收藏,2010年被修复展出。

塔的地宫出土一具石函,函内安置银棺(一度误认为是船),棺内藏有舍利。可惜的是,除了石函存留下来外,其他皆已散失。故而,塔的身份也成了谜团。

舍利石函为长方形,约一米半长,半米宽,一米高,由盖和函两部分组成。函盖前高后低,形似棺材。盖前雕刻门样纹饰,四列门钉(乳钉纹)排列整齐,两个门环分列两边,门上为枫叶状图案,两旁刻有护法神像(疑为韦陀尊者),穿甲戴盔,手握宝剑(杵),线条流畅,造型威猛。

函盖上部通体刻有铜钱图案。http://s10/mw690/001nxJnLzy6JghAN3zXd9&690


函盖两侧阴刻释迦如来的十大弟子,他们身穿袈裟、形态各异,有的愁眉不展、有的掩面大哭、有的捶胸顿足、有的哀哀欲泣。整幅图案表现的是佛陀涅槃时,佛子们如丧考妣的悲惨场面,同时也证明了此函盛装的是释迦文佛的舍利。

函盖左侧前部刻有 石匠人郭诚、郭臻治平元年二月十五日记的款识。郭诚、郭臻当为石函制作者,治平元年应为石函制作时间,当然也是建塔时间。

函盖上部及两侧通身刻有莘县、阳谷两县施主信士姓氏,排列杂乱,颇类今世集体签名。可证此塔应为一项民间广泛参与的工程,建塔之资任人布施,这也是继承隋文帝建造仁寿舍利塔的旧例。

函身外部分多层,图案不多,四角雕有四个形象不同的力士,头顶石柱,承托函身。函的前方中央雕刻护法狮子一只,安卧祥云之上。

整个石函采用阴刻和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线条细致、流畅,笔划简练、娴熟,代表了北宋民间石刻艺术的水平。 舍利石函现存莘县文管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