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天气冷得早,“中国小鲵”----这种古老而珍稀的两栖动物,产卵期比历年整整提前一个多月。上午同摄友去了它的繁殖地,摄得几张片片发之,作个简介,呼吁下!在人类活动扩展时,莫忘它们!
中国小鲵 Hynobius chinensis (Guenther,
1889)
中国小鲵属两栖纲,有尾目,小鲵科,小鲵属动物。身长100毫米至150毫米,长有4足,头大扁平,尾末端呈刀片状,体背淡灰色(出水后变黑褐色),零星散布银白色小点。腹面灰白色,具簇状小点。靠肺和湿润的皮肤呼吸,非繁殖期间陆地生活,多见于疏松潮湿的泥土、石块或腐烂枝叶下。取食蚯蚓、蜈蚣、马陆等。每年11月北风起,中国小鲵陆续进入山坡附近小水塘,12月上中旬开始产卵,产卵期延续到翌年2月。产卵后陆续返回陆地生活。中国小鲵每次产两条圆筒状胶质囊,卵交*排列在胶质囊中。卵1月份开始孵化,形状似蝌蚪,个体大的幼体往往捕食个体小的幼体,4--5月发育完成陆续爬到陆地。
1889年,一英国人最早在湖北宜昌发现这种小动物,定名为“中国小鲵”。此后,湖北省再未见有报道;上世纪30年代,又有人在福建崇安、浙江温岭(张作干)和湖南祁阳发现过“中国小鲵”,尔后便销声匿迹;50年后,上世纪80年代浙江多地发现“中国小鲵”浙江义乌与镇海(蔡春抹)、舟山(顾辉清)、萧山(俞木清);本世纪湖南省安仁县(2005)、广东东莞(2007)、四川达州市万源(2008)都有发现。
中国小鲵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及数量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即以现有资料来看,本种数量仍属稀有,加以近年人类活动扩展,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与污染,本种的栖息环境日渐缩小,其数量日趋减少。由于濒临灭绝,1986年与国宝大熊猫一起被国家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事实上,这种有3亿年历史、与恐龙同处一个发展时代,当年曾与恐龙“称兄道弟”的古老物种,历尽沧桑劫难能顽强地繁衍生息至今,本身就足以令人震撼,堪称珍贵的“生物活化石”,被生物学家誉为研究古生物进化史的“金钥匙”。
萧山发现“中国小鲵”,是原欢潭公社文书俞木清早锻炼时,在欢潭一毛竹山静水池发现。萧山中学唐国起对它的形态结构作过一翻研究,浙江博物馆蔡春抹连同义乌所采的小鲵定为新种“义乌小鲵”,中科院赵尔宓院士特地到欢潭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认为“义乌小鲵”应为“中国小鲵”的同物异名。本人对它在萧山的分布、生活习性作过调查与观察。遗憾的是:“中国小鲵”在欢潭的栖息地,从大岩山山脚到欢潭村这一带,即水库内外,近年已经开发。土地平整,可以说是掘地三尺。“中国小鲵”的栖息地遭到灭绝性的破坏。目前仅在白竹湾、岳驻一带尚有分布,“中国小鲵”这种古老而珍稀动物在萧山濒临灭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