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你这神奇的魔袋

标签:
杂谈 |
湖湘语文系列研讨
寓言,你这神奇的魔袋
轻轻解开寓言这个魔袋,我们看到的是荒诞,是幽默,是嘲弄和叹息,是顿悟与羞愧,是宇宙的澄明与人性的黑洞,是那种欲说还休的人生隐秘如青烟袅袅。
一、寓言“魔袋”,“魔”在哪里
严霞(岳阳楼区朝阳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寓言的内容简练。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那些文言文寓言,都只用寥寥数十字就叙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如《揠苗助长》,仅仅41个字,就将一个故事讲述得完整清晰,将那位“揠苗”的“宋人”刻画得栩栩如生。即使相隔了两千多年,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寓言文字的温度;《滥竽充数》全文只有44个字,却刻画了3个人物——南郭处士、齐宣王、齐湣王,个个性格鲜明,呼之欲出。寓言的这种简练美,不能不令人赞叹!
其次,寓言的文字精准。文言寓言的文字极为简省,但用字却极为精当。《滥竽充数》里的“处士逃”,既不说南郭处士“为何而逃”,也不说南郭处士“如何去逃”,更不说南郭处士“逃往何处”,仅一个“逃”字,就将一个没有真才实学混水摸鱼而自食其果的狼狈、仓皇模样刻画得入木三分!《掩耳盗钟》里的盗钟人,因为盗钟发出声响而“遽掩其耳”,去掉“遽”字,还有那样的可笑形象出现吗?那一种措手不及,那一种仓皇遮掩,那一种笨拙愚蠢的样子,霎时浮现在眼前。一个“遽”字,增色多少!
第三,寓言的意蕴丰厚。寓言虽简,意蕴却丰。寓言里的形象虽已久远,却与现代颇多相通之处。我们中不是仍有“滥竽充数”之人,仍有“揠苗助长”之事吗?“宁信度,无自信”的人,在我们周围也并不稀罕。一则寓言所能读出的意味实在是非常广阔的。读者的多元解读,恰恰是寓言经典久存弥鲜的原因之一吧。
陈迎(岳阳楼区岳城小学语文教师)寓言被人们称为“理智的诗”“穿着外衣的真理”,在我看来,它更像是“古典的小小说”,总是对人们进行着委婉而又善意的讽刺和规劝。关于寓言的结构,拉.封丹曾有个说法十分生动形象——“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
寓言的存在意义,无法离开它的讽喻和教化功能。读一则寓言,当然不可能不挖掘它的寓意。我们到底如何看待古典寓意之于现代人生、之于学生成长的意义呢?
徐婷(岳阳楼区朝阳小学语文教师) 寓言中的那些“道理”几乎都是教我们不要做什么。比如,不要拔苗助长,不要掩耳盗铃,不要守株待兔……,但事实上,现在人总是叶公好龙,总是说自相矛盾的话,总是做守株待兔的梦,总是干揠苗助长的事。寓言中不要我们做什么,现实生活中我们偏偏又不自觉地那样做。仿佛寓言成了一道“魔咒”,总是一语成谶。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其实,“掩耳盗铃”也好,“守株待兔”也好,那都是人的天性。智慧的古人只不过是假借寓言这种方式,让人认识到自己人性荒唐与可笑而已。寓言的“魔力”体现在,它不仅讽喻别人,还能调侃、幽默自己,更能很好地警示自己:“我是有毛病的,我应该想方设法去克服这些毛病。”
不过,因为绝大多数寓言最终都传达给我们一个“不要怎样”的信息。在教育学上,有一个这样的定律:对小孩,不宜说不能做什么,最多可以说应该做什么。如此以来,当老师通过“守株待兔”等寓言来“教导”我们“不要怎么”样的时候,其消极意义也悄然产生。相反,我们一说起“愚公移山”“纪昌学射”,就感觉到一股力量一股精神气,这不能不归功于这些寓言故事所给予读者的积极意义,可惜的是小学课本中太少这样的寓言。
陈迎(岳阳楼区岳城小学语文教师)卢梭在《爱弥尔》中说:“《伊索寓言》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有坏心术,把孩子教坏了。”钱钟书以现代成年人犀利独到的视角来读,读出了许多寓言与现实生活截然相反的地方。他在《写在人生的边上——读〈伊索寓言〉》中说:“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什么社会,给小孩子来过活。”还说:“寓言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加简单幼稚了,以为是非善恶必定分得那么清楚,长大了会处处碰壁。”
周玉林(岳阳楼区枫树小学教研员)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里的那些艺术形象,在两千多年之后的现代人的生活中,依然随处可见,有时候我们就是那其中的主角。我们时不时地说着自相矛盾的话,做着南辕北辙的事,犯着揠苗助长、画蛇添足、掩耳盗铃的错误。我以为,这并不是我们小时候读过的寓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消极的心理暗示,而是先哲们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洞悉了我们人性中共同的弱点,而后将之高度地概括起来,用一个寓言里典型的艺术形象来揭示人性里的愚蠢和可笑,借此自嘲也嘲弄世人,至于能从其中获得教训并能不再“贰过”的,谓之神。纵然如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我们依然要痛快地领着孩子们去到这些辛辣风趣的寓言里走一走,继承古人语言文字的精华,领略先哲们思想智慧的深邃豁达,然后观照自身现世的生活,让孩子们有所悟,有所获,有所思。
谢艳军(岳阳楼区青年路小学语文教师)我在我校六年级166班做了一个关于寓言的问卷调查。全班共52人,对于寓言特别喜欢的有10人,喜欢的有37人,不太喜欢的有5人。喜欢的理由是寓言对我们来说特别有教育意义,能通过一个故事就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个做人道理,小故事引出一个大道理,可以让人积极地思考,帮助我们成长。语文版教材中最喜欢的寓言是《愚公移山》,印象最深的是《画蛇添足》《守株待兔》,从学生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寓言故事都能触动孩子的心灵,给孩子启迪和感悟,同时也看出教材在选编寓言时要贴近儿童的心理和生活。我知道,现在禄丰县庙山小学开设的一门新型课——《儿童哲学》,课本内容不讲大道理,选取的都是国内外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和寓言,让学生在故事、案例、问题中进行独立的思考。由此可见,在实践中已被证明寓言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训练思维。寓言是儿童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份教材。
周求知(湖南民族学院附小语文教师)寓言是一个个智慧故事,它教人智慧,给人乐趣;幽默是一种能力,可以习得,优秀的寓言对人的性情培养很有用。
二、如此教学,“魔力”何来
寓言是一种富有魔力的“文本”,这一点似乎有历史作证。没有魔力,不可能流传几千年而不绝。那么,具体到我们当下的小学寓言教学中,它的“魔力”得到彰显了吗?我们的教学是否存在着某些普遍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
赵向阳(岳阳市洞纺学校语文教师) 我觉得,当下的寓言教学的确存在着种种问题。一是教科书选编寓言的范围太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寓言故事已经是小学语文课本的不老明星,常青树。我们承认它们都是经典,但是,真的是再也没有其他的寓言故事了吗?《伊索寓言》里那么多经典故事,何以不选?很多现代寓言故事也值得关注。二是寓言故事的份量好像越来越少,有时候整册书里面都没有一篇寓言故事。以人教版新版实验教材为例,一至四年级一共只安排了8篇寓言,小学高年级基本上没有寓言。
陈迎(岳阳楼区岳城小学语文教师)当前小学寓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把寓言当寓言来教”,教师拘泥于字、词、句的机械训练,呈现的是“碎片性”的教学,把寓言仅仅当作是识字教材,或者仅仅当作是普通的短文来教,忽视了它的讽刺性和教育性。二是“太把寓言当作寓言来教”,即教师抽象而拔高地讲解寓意,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和挖掘不够,寓意的揭示不能做到水到渠成,而是牵强附会,或是断层性的跳跃,犹如空中楼阁,学生可望而不可及。
另外,教师在寓言教学的引领过程中,极易出现两个误区。一是“撒不开”,即忽视寓言的典型性,忽视寓言的深刻性,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多视角、多层次地解读,不能取到“横看成岭竖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二是“判不明”,容易将寓言人物脸谱化:正面人物,反面人物,生旦净末丑,特征鲜明,满足于追问“好不好,对不对?”归根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黑白分明,片面武断,缺乏对人物心理、情感、性格、态度等深层次的微妙细致的揣摩。特别是容易将“道理”生搬硬套,不能以思辨性的眼光独立地来看待问题,总是将教参上归纳的观点照搬照抄,视为圣旨。
刘颂(岳阳楼区东方红小学语文教师) 我小时候不喜欢寓言的,现在却喜欢寓言。因为小时候老师总是教育我们说“你要做那只勤奋的乌龟”,当时感觉寓言就是训导。参加工作后,我慢慢爱上寓言,因为我感受到寓言的幽默感和力量。从《螳螂捕蝉》的故事我们知道,寓言还可以在国家决策方面起到作用。以前我不喜欢寓言,后来喜欢,更多原因可能是因为后来是自己读的。可见,我们的教学如果淡化一点说教,孩子们可以更容易接受,可能更喜欢寓言。我们现在的教学总是把学生放在被批判的位置,引导学生换个角度,让他们感觉是在教育别人。
方西河(岳阳楼区朝阳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故事其实比较少,有的是文言,有的是白话,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研讨中对寓言教学也没什么印象,似乎没什么好说。问题可能出在哪些方面?一是简单敷衍,走走过场。好像字词能默、课文能背就达到目标。二是生硬拔高,直接给予。寓言包含的寓意与学生实际有很大差距,学生难以说出,教师只好替而代之,有时候把标准答案照抄出来,以备考试之用。三是无限创新,偏离根本。好像没有多元解读就不是好课。
谢艳军(岳阳楼区青年路小学语文教师)寓言教学尤其是中国古代寓言教学的现状偏于沉闷和单调,由于课文看上去简单,教师大都循着“读课文——讲故事——明道理”这样的单线式教育,课堂枯燥乏味;有的教师没有放手让学生去思辩、讨论,禁锢学生的思维从而给寓言故事揭示的哲理做死的规定,不容许学生有新的想法;课堂很容易与实际生活相脱离。
徐婷(岳阳楼区朝阳小学语文教师) 教学的现状与教学文本有关。现在,低年级的寓言都是现代白话文版本。因为故事的直白简单,孩子们一读就懂,加之低年级的孩子生活经验的缺乏,无能由此及彼加深认识,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对话。我觉得,翻译成现代白话版本的寓言也因为少有值得品味的字词句,无法让寓言的教学具有语文味。
三、思行并重,让寓言教学富有“魔力”
钱钟书先生曾说:“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小学语文课堂上应该怎样来读寓言,全看我们语文教师怎样处理‘身体’与‘灵魂’的关系,怎样在解读中努力打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和引领他们去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来促进他们精神上和人格上的成长。”
在寓言教学中,我们到底该怎样促进孩子精神上和人格上的成长呢?
谢艳军(岳阳楼区青年路小学语文教师)寓言是语文教材,不能脱离“语文“说寓言。因此,要让寓言教学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品味语言,这是开启寓言这个“魔袋”的有效方法。具体说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策略。一是走进寓言的情境。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课件展示、给寓言动画配音、演一演、想象等方法来拉近孩子和寓言的距离,让孩子走进寓言的情境,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己的行为规范。二是品味语言的简炼美。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但却包含着大道理,这是语言的魅力。可以通过咀嚼词句、句式练习、仿写寓言等来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发现,黄耀红老师在《滥竽充数》的教学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寓言语言的简洁。语言的简洁其实来自于故事构思的巧妙。
谭彩虹(岳阳楼区广场小学语文教师) 教学寓言要层层追“意”。第一,辩题目,明大意。古典寓言故事,题目一般就是故事的“浓缩版”。从这标题入手,既能让学生快速把握寓言标题的含义,又能高效引导学生明晰故事脉络,把握故事情节。第二,品词句,掘深意。经典寓言往往文质兼美,特别是词句锤炼炉火纯青,教学时不应忽视词句的品读。第三,重个性,探真意。在我们的寓言教学课堂,经常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学生会提出与寓意相悖甚至完全违背道德标准的“认知”,如认为《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很聪明,能见机行事;认为《鹬蚌相争》中的“蚌”很勇敢,能与强敌作对等。为了避免这种“不可收拾局面”的出现,有的老师喜欢将寓言所告知的哲理处理为一种解释,在学生初步理解文本表层内容的基础上将寓意和盘托出,容不得学生思考和辩论便“鸣金收兵”了。这种做法,既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损害了文本的长效效用,使那些要与学生精神领域终身相伴的哲理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激不起学生心中的波澜。
我以为,理想的做法应当是: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张扬个性思想,敢于对学生不正确的感悟说“不”,让经典的故事、让身边的事例证明寓意的真理性。同时,同寓言放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中分析,在与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中产生心灵的碰撞,引发情感的共鸣。第四,讲拓展,生新意。寓言是现实生活现象的折射,而现实生活本身是纷繁复杂的。教学中巧妙设计续写、改写、仿写等拓展训练,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经历以及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思考、辨析、理解、发现等,创造性地融入文本,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既能让寓意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更能让孩子们在创造的过程中升华认识、升华思想、升华自我。
严霞(岳阳楼区朝阳小学语文教师) 加强与改进我们的寓言教学,应该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入手,品味寓言的语言,挖掘语文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对寓体形象的把握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它的文化背景,把握它的思想内涵,感受思维的乐趣,从而受到文化的熏染,哲学的启迪。具体说来,一是教师要进行一些主题拓展性的寓言研读,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寓言的背景,更好地把握寓言的思想内涵。二是增加寓言教学的儿童味,如创设情境、补白,都能唤发儿童的联想与想象力。三是从体验的角度理解寓意。我们特别强调要联系实际生活体验来理解寓意。
肖小梅(岳阳楼区东方红小学语文教师) 从寓言的发源来看,它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和强烈的教化功能。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寓言的教化功能?在寓言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尴尬的现象:教学的最后环节都是总结归纳寓意,当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准确时,老师的做法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将寓意直接抄于黑板,读好记住。难道一则寓言非要点明“寓意”才算使文本找到了最后的支撑点?才算真正完成了寓言的教学任务?在我看来,有时候,心灵的感受远比直接的表述来得更真切,更深入,更持久。课堂上,当孩子为那位愚笨固执的农夫的行为会心一笑时,当孩子被愚公移山的气魄所折服时,当孩子感慨于鹬蚌相争的可悲结局时,你能说寓言的种子没有在他们心中悄然生长吗?
古代那些聪明的说客政客在向君王陈述自己的主张时,很少直接挑明观点,而是巧妙地将主张含于寓言中,聪明的君王自然心领神会。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也许当时他一时半会不理解寓意,不明白这则寓言与他的生活有多大关联,但随着他年龄的增长,随着他经历的一些人和事,他会在某一刻幡然明白:原来这就是生活中的寓言,寓言中的生活。
所以,在小学课堂里,不宜过多地纠缠于寓意的理解,更不必刻意追求寓意的同一性。黄耀红老师在教学《滥竽充数》这个寓言时,特别引入了另一则寓言《三只田鼠》的故事,他特意让孩子来续写寓言的结局。从孩子的课堂表现看,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他们从寓言中读出的是他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只要他的想法合情入理,我们都可以理解并尊重。如果非要按作者的意图去追求答案的唯一,岂不是扼杀了孩子的思维与创造力?
我觉得,寓言教学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它更多更新的内涵——淡化其急功近利的教化功能,而凸显其经典语言的魅力。品味构思之巧妙,赏析语言之精妙,读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律和节奏,丰富人物形象使其丰满鲜活起来,应成为寓言教学的重点。对于那些白话文写成的寓言,内容简单,容易理解,不宜多讲,不妨将其与原文比较学习,比照中文言文的魅力自然彰显无疑。
许丹(岳阳楼区岳阳楼小学语文教师)寓言,可能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营养餐”。从我的教学体验出发,我认为,寓言教学要特别提升孩子对形象的感知能力。感知形象,开发右脑,这是语文课应当关注的要求。在课堂上,老师要多引导学生读、讲,复述。复述的方式很多,如根据插图、关键词、提纲、问题、变换顺序、角色、体裁、语体来复述。只让学生说,还是不行的。教师还要进行示范、指导、点拔、评价。如学《狐假虎威》时,可以把狐狸的声音读得尖细一点,表现出它的狡猾;把虎的声音读得低沉一点,表现其憨厚。通过声音的造型将不同性格的动、植、人物表现出来,增强寓言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感知语言的魅力。当一篇经典从学生口中再创造出来,相信孩子的语言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提高。另外,要联系实际,促进情感内化。寓言故事来源于生活,学习的目的要回归生活,指导行动。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如《亡羊补牢》中的知错就改,为时不晚;《螳螂捕蝉》中那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根本没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着祸患等。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把这些“大道理”内化成为学生的人生理念、审美标准和基本价值追求。
方西河(岳阳楼区朝阳小学语文教师) 怎么去做好寓言教学?我的方法有三。一是坚持文本是“本”。寓言教学,最基本的还是要学好字、词、句、篇,要重视朗读,培养语感。二是大量阅读,提升思维水平。教材中的寓言少了,要注意课外的拓展与补充。
周玉林(岳阳楼区枫树小学教研员) “艺术形象是寓言的躯体,道德教训是寓言的灵魂。”只有将“艺术形象”这个躯体丰满起来、立体起来、鲜活起来,并让我们与其熟悉甚至亲近起来,我们才能使这个“灵魂”活跃于我们的心中,融入于我们的生活。
首先朗读很重要,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有节奏,读出感情。如何读出感情呢?可以创设情境表演读,可以融入自己的理解进行个性化地读。如《自相矛盾》中,卖矛和盾的人如何在叫卖和夸耀自己的矛与盾,围观的人们如何反问他,人物语言十分精彩。就可以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带上自己的理解进行对话朗读。
其次是“文本补白”,文言文寓言里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可以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进行补充说话,借以丰富故事人物的形象,加深学生对寓言故事内容的理解。如黄耀红老师在《滥竽充数》的寓言教学过程中,就让学生对南郭先生如何“请为王吹竽”以及最后如何“逃”两个情节进行补白,就更加深化了学生对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
吴波(岳阳楼区东方红小学副校长)教学古典寓言,我觉得有三对关系要处理好。一是文化背景与文本内容的关系,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文言表达的兴趣,这需要语文教师自身有比较厚实的文化底蕴。二是要将文本所蕴含的寓言升华为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三是既要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的思想方向。
王新菲(岳阳楼区东升小学语文教师)文言寓言的教学必须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使他们对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有一点亲切的感受。比如,我们是不是也要跟孩子们讲点“通假字”知识,是不是要落实一些简单的文言词汇的解释,这也是理解文言寓言的一个前提与基础。
选择在洞庭之滨、岳阳楼边这种容易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来讨论寓言及寓言教学,并非刻意,而是一种偶然与巧合。然而,这样一次主题研讨,确确实实唤发了潜藏于我们身上的古典文化的情怀。
就在我敲打这这篇综述的时候,研讨会上那一张张充满热切期待的脸,那一束束不乏睿智的目光,那种一种种担当责任的姿态,忽而令我觉得“寓言”二字真的高大了许多,也忽而触了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人生其实也是一则寓言。
不是吗?
(感谢岳阳楼区教育局教研室、岳阳市东方红小学给研讨活动提供的支持,这“湖湘语文”系列主题研讨走向地市教研的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