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安定城楼》
(2018-08-07 23:53:06)
标签:
李商隐安定城楼叶嘉莹宋文彬 |
分类: 文史钩沉(文摘) |
受到杜甫影响的诗作
叶嘉莹 讲 宋文彬 整理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李商隐的这首《安定城楼》,不能说完全像杜甫,但中间有受杜甫影响的痕迹,这是可以清楚地看到的。先说诗的题目,“安定”是一个郡城的名字,在泾州,唐朝的时候,泾州的安定城是被泾原节度使控制的,这个地方在现在的甘肃省。李商隐为什么到泾原这个地方来了呢?因为他的岳父王茂元做了泾原节度使。
李商隐考中进士以后,跟王茂元的女儿结了婚。他考中进士的当年就写了《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那首长诗,把宦官、宰相、节度使、将军都骂到了,所以他第二年参加“释褐”的考试就落第了。这时,以前欣赏他、提拔他、给他做过宣传的令狐楚已经死去。因为他跟王茂元的女儿结了婚,所以有人就认为李商隐在令狐楚死后,又倚赖了一个新的比较显达的官员,而这个人跟令狐楚是站在敌对面的。
可是,我们从李商隐以后的经历来看,他对于牛、李的党争并没有成见,他的朋友里边,属于牛党、李党的都有,如果这个人本身不错,李商隐就跟他交往。像刘蕡,他得罪了宦官,被贬官后死在贬谪的地方了,当时很多人都不敢哭祭他,而李商隐就吊祭了刘蕡。李商隐看中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他真的觉得刘蕡这个人很好。所以李商隐跟王茂元的女儿结婚,不见得就是一般人所说的那种情形。
参加“释褐”的考试落第后,无所归往的李商隐就到他岳父那里去了,所以他来到了泾原。当时,李商隐是以一个没有职业的寄人篱下的身份,来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下。我们从历史上的记载来看,王茂元不止一个女儿,他有好几个女儿。而按照当时一般世俗的习惯,要“比女婿”,女婿跟女婿之间争斗,如果哪个女婿不如人,那是很羞耻的。所以,当时李商隐的心情是很不好的,他就写了《安定城楼》这首诗。
我读经典
解读《安定城楼》之一
介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
叶嘉莹 讲 宋文彬 整理
评价诗的好坏,我常常说,要看诗里面有没有感发的生命,有没有感发的作用。我常常举坏诗的例子,比如“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这样的句子写得很漂亮,但是没有感发。
李商隐的《安定城楼》第一句就写得非常好,“迢递高城百尺楼”。安定城楼在泾州,泾州是在现在的甘肃,这个地方距离长安是相当遥远的。李商隐本来应该是在首都参加考试,然后留在那里做官,可是现在他寄人篱下,而且在这样一个遥远的地方,“迢递”是遥远的意思。这种感发真的是很难说清的,“迢递”这两个字本身就有李商隐很多的感慨在里面——我怎么流落到这样的地方了?而我就在这“迢递高城”的安定城楼上,上到了百尺的高楼。杜甫曾写过这样一句诗:“花近高楼伤客心。”按照中国的传统,登高的时候,容易引起人的感慨,宋朝的柳永说“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也是登高的感慨。所以,“迢递高城百尺楼”是带着感发的力量的。
登高之后他就远望,看到的是什么?李商隐说,登高就看到了“绿杨枝外尽汀洲”。李商隐在“迢递高城百尺楼”上,看到外面的“绿杨枝”。王昌龄的《闺怨》诗说:“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说闺中有一个年轻的妻子,当春日的时候,她就“凝妆”,打扮得很整齐,就上了那美丽的楼。到楼上一望,忽然间看到那路边的杨柳绿了,于是她就兴起了一种相思怀念的感情。她后悔让她的丈夫那么老远地去谋求升官发财,不能跟她在一起。王昌龄写的是女子,而现在李商隐呢?在这么好的春天,该开的花开了,该绿的树绿了,万物各得其所,可是李商隐现在寄人篱下,什么工作都没有,满身带着羞耻。他说,“绿杨枝外尽汀洲”,就在那杨柳岸的远方,是一片水中的沙洲,这句诗一半是理性,另一半是很难用理性解释的。“绿杨枝”我们还可以分析一下,说是像“闺中少妇不知愁”,看见杨柳就引起了感慨,可李商隐说你看那“绿杨枝外”,完全都是一个沙洲接着一个沙洲。一方面可以说明他看得很遥远,一方面是说沙洲众多,还有一方面是说沙洲分布的形式迂回曲折,这种意思很难讲,就是说,你可以有这种感受,但是你很难把它说出来,所以这句诗是介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
我读经典
解读《安定城楼》之二
贾谊、王粲的典故
叶嘉莹 讲 宋文彬 整理
写诗时,有些地方可以写得很幽隐,很含蓄,可是,有的时候你要用一两句,点明一个主旨。你可能用了很多形象,而且有的时候排得很杂乱,不能形成一种集中的感动,但是在这些杂乱的形象之中,你只要有一两句点明一个线索,马上就可以把它们串起来,感发的力量马上就加大了。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这就是《安定城楼》的主旨。李商隐在这里用了典故。“贾生”是汉朝的贾谊,贾谊这个人是很关心国家大事的,他曾经给皇帝上过《治安策》,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就是说可以让我为之痛哭的事情有一件,可以让我流下泪来的事情有两件,可以让我长叹的事情有六件,可见当时的国家有很多弊病。李商隐就用了这个典故。贾谊上《治安策》的时候,是二十多岁,李商隐到泾原的时候,也是二十多岁,所以他以贾生自比。他说,我也像贾生一样,我也很年少,我看到现在天下的大事,可为痛哭、可为流涕、可为叹息的,比贾生的时候还要多。李商隐说,我为天下大事痛哭流涕,可我是在白白地流泪呀,李商隐不是曾经说要在皇帝的面前,给他叩头流出鲜血来也甘愿吗?可是他没有机会见皇帝,李商隐一生也没有见到过皇帝。
“贾生年少虚垂涕”,我现在落到什么样的下场呢?他说,“王粲春来更远游”。贾谊是西汉时候的人,王粲是东汉末、三国时代的人。东汉的首都本来是洛阳,因为董卓叛乱,他胁迫汉献帝迁都到了长安。来到长安以后,天下的军阀纷纷起兵,名义上是讨伐董卓,其实都想在战争中得到一点便宜,巩固自己的军权、地位。所以就在长安发生了很大的战乱,遍地都是白骨,洛阳则被大火烧掉了。洛阳、长安,中国两个古都都遭受了灾难,在这种灾难之中,王粲离开长安,去了荆州,当时荆州的地方长官是刘表。王粲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登楼赋》,其中写道:“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可知,李商隐写的“王粲春来更远游”,和之前那句“迢递高城百尺楼”是有呼应的。王粲说,姑且借着一个闲暇的日子,我登上了这座楼,本来是要排遣我的忧愁。我向下一望,这个地方的风景果然很美,可这里不是我的故乡,在这里我是寄人篱下的,这个地方如何值得我停留!
我读经典
解读《安定城楼》之三
颠倒的句式
叶嘉莹 讲 宋文彬 整理
我在讲杜甫诗的时候,曾提到过句式颠倒的问题,《秋兴八首》之中就有颠倒的句式。“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的这两句也是如此。他说,我永远都在想的一件事情,“忆”就是思念的意思,他永远都思念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呢?“江湖归白发”,这一句的句式是颠倒的,应该是“白发归江湖”——我永远思念的是将来有一天我老了,我要回到江湖去。“江湖”在中国一向都是代表隐居的。
李商隐的意思是说,我不是赖在官位上不肯下台,我将来一定是要隐居的,到我白发的时候要回到“江湖”,这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但是,我现在还不愿意,为什么?“欲回天地入扁舟”,我是想要把天地都挽回来,就是说,要把现在的情形完全改变,把这个世界的不合理现象都纠正过来。李商隐常常表现这种“欲回天地”的愿望,他写过一首《寄远》:“姮娥捣药无时已,玉女投壶未肯休。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他说,我就跟传说中的月亮里面的嫦娥一样,因为嫦娥总是在那里捣药,是“无时已”,像“玉女投壶”一样,永远不停止。我愿意付出我的一切,不断地追求,我所追求的是有一天“桑田俱变了”,天下的沧海桑田的面貌都改变了,把现在不合理的现象都改变过来,那个时候我就找一条小船,到江湖隐居。
隐居的人有很多是在山里边,为什么非要说“江湖”和“扁舟”呢?这又有一个典故,春秋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范蠡,他是越国人。当时吴国和越国打仗,越国被吴国打败了。范蠡就要复仇,他找到了一个很漂亮的叫西施的女子,献给吴王。吴王非常宠爱西施,不理朝政,后来越国就把吴国灭掉了。越王当时想酬劳范蠡,给他官做。范蠡知道越王这个人只可以在他危难的时候帮助他,当他把吴国打败了,你再留在这里,他就嫉妒你,怕你谋权夺位。范蠡有先见之明,他就把西施从吴国接回来,带着她泛舟于五湖……
我读经典
解读《安定城楼》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