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远《踏歌图》之赏析

标签:
踏歌图老农画作农人马远杂谈 |
分类: 生活随笔(杂谈) |
马远《踏歌图》之赏析
文/毛地黄99
《踏歌图》是南宋画家马远的一幅山水人物画,表现丰收之年雨后的京城郊外潮湿温润的美丽景色,和四个农人在垄间溪桥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
从整幅作品的构图来看,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远景,左右画奇峰对峙,中间画松林遮掩中隐约可见的宫殿楼阁、画栋飞檐、曲榭回廊,辅助以云烟迷漫的景色,似乎告知人们刚刚下了一场蒙蒙细雨。下部为近景,左画巨石横卧,右画疏柳翠竹,中间是溪流、石桥和低洼的稻田,还有踏歌而行的农人。整个画面采用对比的艺术方式,形成繁与简,柔与刚,虚与实的强烈对比,所画景物均反映出以动待静的韵味,给人简洁飘动、平衡一体,又十分空灵自然的视觉效果。
画面右下部的人物,为整幅画作的核心,为画作增添了叙事情节,也是这幅画的取名由来。所谓“踏歌”,就是用脚踏出音乐律动的节拍唱歌。本是南方乡村中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一项仪式活动,后来渐渐演变为人们为抒发心中欢乐喜悦而载歌载舞的一种娱乐方式。唐朝诗人李白的诗《送汪伦》中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北宋王安石《后元丰行》诗中已有提及:“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由此可见,踏歌起舞自汉代开始在中国古代南国乡间流传,时历唐朝、北宋到达南宋已经成为一种多么寻常可见的生活娱乐场景。
由画作的下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桥前的那位老农,胡须花白,手持短杖,踏着足,回头向着后面的伙伴们高声歌唱。桥上的那位老农,神态非常激动,使劲地鼓掌踏拍,与桥前的老农的歌声紧密呼应,在他的身后老农可能酒喝多了,双手拉住他的腰带,举步维艰,想请他帮助过桥,而他唱得正起劲,那里顾得上。再后面,还有一位老农,肩扛着酒胡芦,已经是醉眼朦胧,步履蹒跚。画面左边的路旁,还画有两个儿童,惊奇地看着过桥而来的四个人。其中那个较小的儿童阻拦着他的大伙伴,似乎不让他去打扰喝醉了的四个老农,或也许是想让他的同伴让路等他们走过去。总之,画家把几位酒足饭饱的农民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而且人物的动态与潇洒的翠竹、潺潺的流水,结合得非常协调,使农民纯真的感情与山水的自然美互相辉映,因此,这幅画具有赏心悦目的效果。
画作的上端显著位置,有南宋宁宗(公元1195——1224)皇后杨氏的题诗:
注:《踏歌图》,绢本,水墨淡设色,纵191.8厘米,横104.5厘米。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