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天堂依然心花怒放

(2010-05-05 19:06:28)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摘

婉玲:在天堂依然心花怒放
在天堂依然心花怒放
《心花怒放》在台湾演出

   “每次见你心花怒放,每次见你心在飞翔,虽然我不在你的身边,但我的心一直和你在一起。”从音乐响起的那一刻起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老师龚燕灵的眼泪就夺眶而出,那一刻她仿佛又看到了好友婉玲,那一刻她觉得婉玲从来没有离开过,那一刻她依然觉得婉玲面带微笑,发自内心真诚的对每一个人,从你需要的角度帮助你,给你灵感。

2010年五月一日至三日,由香港已故剧场导演、自由制片人黄婉玲女士生前创作的儿童音乐剧《心花怒放》在北京海淀剧院正式上演。本剧由其生前好友台湾著名儿童剧导演李明华女士执导,上演期间,黄婉玲生前的许多好友前来观看了这部音乐剧。

黄婉玲是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1994年为筹备世界妇女大会,她接受福特基金会邀请来到北京。在京期间她结识了许多为推动妇女进步与发展而不懈努力的朋友,朋友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婉玲。婉玲一直热衷于对妇女、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救助事业,通过文学艺术、剧场艺术、社会活动、民间运动等方式,表达对这些群体的关怀态度,呼吁社会对“边缘声音”的关注。

    文字是婉玲最先的挚爱,在香港侵会学院中文系就读时,她开始了做作家的每天实践。她爱听别人的故事,爱和人共圆创作的梦,于是前往纽约州立大学新浦西校戏剧系学习,回香港后积极用小剧场,抗衡妇女在制度上受到的威胁,如《伟大家园》(1988)探讨妇女与社会暴力。《美丽计划》(2001)重新演绎当代社会对美丽的概念。

    她还与香港失明人协进会合作,替视障者编导了《中国在不远处》(1998),为盲目崇拜父权的人打开了一扇心窗。她十多年来持续采访了四位对中国妇女运动深具影响的中国女性,后因肝癌去世未及完成纪录片《持火把的女人》,本报副总编辑、《农家女》杂志主编谢丽华既是这部纪录片采访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婉玲多年的挚友。

婉玲去世后,谢丽华和女儿到香港为她送行,在婉玲圆满之旅的追悼会上,谢丽华动情地说:“我已记不清和婉玲是什么时候认识的。但我会永远记得‘95世妇会’那充满激情的日子,是‘世妇会’把我和婉玲联接起来,从那时起我们开始以姐妹相称。

   “记得一个周末的晚上,我和十几位中国姐妹在福特基金会项目官员白梅家席地而坐,这是我们是第一次走进老外的家,婉玲成了那天聚会的中心。她一会儿做翻译,一会儿当‘记者’,拿着录音机记录着这些中国姐妹发出的声音。那时候,香港还没有回归,在中外妇女之间,婉玲像一位天使,成了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那次聚会不久,婉玲把我们的声音汇成了一本书——《女性的反响》,独具匠心的封面设计和用剪刀拼合而成的众姐妹在一起的大幅照片,让我们为之倾倒,也让五大洲的姐妹大吃一惊。中国妇女以从来没有过的方式,向世界妇女大会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世妇会”之后,婉玲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农家女”的扫盲项目。在湖北枣阳,她和农家女的工作人员一起到村庄为妇女上课,一起填写扫盲歌的歌词,如今农家女的扫盲项目已经坚持了14年,婉玲参与创作的“农家女扫盲歌”已经在全国各地传唱。婉玲还接受了《农家女》杂志的聘请,成为《农家女》杂志的一名编委,为杂志的发展出谋划策。

    开朗、美丽、善良、博爱、浪漫、激情是众多朋友对婉玲的评价。婉玲,如今她再也没有如此称呼自己了,只有深爱她的人还在轻轻呼唤她的名字,将之融入自己的生命。

    “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婉玲老师。”22岁的刘微微经常会想起婉玲。刘微微的家在内蒙古赤峰市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家境贫寒的她为了让两个妹妹继续读书初中没有毕业就辍学了,在当地妇联的推荐下于2006年10月来到北京农家女学校成为幼师班的一名学员。2007年年初,婉玲来到农家女学校给幼师班的学员排话剧,她用摄像机录下了每一个学员的表演并回放给她们看,她还让学员对着摄像机大声地说出自己的理想。

和许多从农村孩子一样,初到城市的刘微微内向不敢说话,婉玲鼓励每一个学员说出自己未来想做的事,“我要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老师。”刘微微第一次大声的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也就是从那时起,她变得敢于和人交流不再胆怯。

    婉玲病重期间,她一直放不下这些敢于说出自己理想的孩子,她托人给这些孩子带来了一盘录像带,“录像里的她很瘦但一点没有病人的悲哀,她用歌声告诉我们,只有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婉玲对理想的坚持、对死亡的从容深深的印在了刘微微的脑海里并坚定了她以后要走的路。

    2007年4月15日刘微微成为了北京昌平小博士幼儿园的一名老师,“婉玲老师说做老师一定要有爱心,要善待每一个孩子。”如今刘微微已是这家幼儿园的副园长了。 “如果婉玲老师能看到我今天的样子该有多好,她一定会特别高兴。

    婉玲喜爱与儿童相处,在香港的中英剧团时她创作了互助故事《老婆婆与马骝仔》(1992)和《小恐龙的故事》(1993)、儿童剧《芝麻开门》(1994)与《心花怒放》(1999)。

    导演李明华说:“婉玲去世前4天,我到香港看望她,我跟她提到准备排演《心花怒放》,但有些无从下手,这个戏看似讲述了四段故事,但其实折射的是人生四季。当时在病床上的她已经不能讲话,但依然坚持用笔写下了三个字‘就去做’,这三个字一直激励着我。”

    《心花怒放》是婉玲写给孩子的生命童话,它是送给父母的青春印章。《心花怒放》讲述了一个充满深意的童话故事:“空中邮差”小飞降落凡间,要将四封没有地址、没有收件人的信全部送出去才能返回天上。小飞在人间遇到了流浪一家、沙漠探险者和捧月老人,走过了春、夏、秋、冬,经历了三段奇遇,她的三封信就象幸运树一样为这些需要帮助的人带去了惊喜和收获,然而第四信封的主人是谁呢?

    “在小飞的身上我看到了婉玲老师的影子,她总是把快乐带给别人,从来不索要回报。”五月二号上午,刘微微和农家女学校的师生们一同观看了《心花怒放》,最后她们和小飞一同找到了第四封信的主人,原来第四封信是写给小飞的,因为她圆满的完成了送信的任务,上天把第四封信作为奖励送给了她。小飞面带笑容与人间相遇的朋友一一道别,然后飞向了天空。在浩瀚的苍穹中,小飞化身为婉玲。

    为了完成婉玲生前的遗愿,婉玲的友人们以她的名字成立了“婉玲基金”,专门帮助内地那些贫困的女孩子,使她们能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实现自己的梦想。为表示对婉玲的追思与感念,本次演出的部分票房将捐献给“婉玲基金会”用于救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女孩。

    婉玲不死,在天上依旧心花怒放。

                                   文《农家女》记者徐旭

 


在天堂依然心花怒放
婉玲生前与河南农村妇女在一起排练节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