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天来的特别早,11月上旬,北方大多数地区就开始被大雪覆盖。北京当然也不例外,早上一出门看到一个银色的世界,让我一下子回到童年时代,因为好久好久没看到这么厚的雪了。记得小时候,一下雪,我们这些少先队员就不约而同的拿着扫把、铁锹,到胡同和大街上去扫雪,那时候好像没有融雪剂,可满大街都是扫雪的人。为了享受儿时的快乐,今年我也过了一把扫雪瘾,趁大家还没有上班上学,一个人把家门口的一条雪路扫了出来,居然手上磨起了水泡也浑然不觉。我喜欢冬天,喜欢大雪过后照进屋里那暖暖的阳光,更喜欢在暖暖的阳光下捧本书看的感觉。
不过,有人不喜欢冬天。几年前,我曾收到一位东北妇女的来信,她说她害怕冬天的来临,因为东北的冬天太长了,大家无事可做,每天都聚在一起昏天黑地打麻将。她不喜欢打麻将喜欢一个人静静的看书,可就这点再正常不过的爱好却常常被家人和街坊四邻奚落,她成了孤家寡人。还有个姐妹告诉我,在他们那里,一个妇女若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书那简直就成了“罪过”,婆婆看不惯,丈夫甩脸子,就连自己也心虚,想看书只能找没人的地方或全家人都睡着的时候偷偷看。我们的一个通讯员因为阅读《农家女》改变了人生,她便走村串户当上了《农家女》的义务宣传员,并把自己看过的杂志送给大家,希望有文化的姐妹也能订上一本《农家女》,结果遭人家嘲讽和质问:你这么卖力,你从杂志社拿了多少好处?
为了扩大杂志的发行,我曾经换过一个执行主编,可人家一上任就要求把“农家女”的“女”字砍掉,他说他搞过读者调查,在县一级新华书店买书和农村订阅报刊的人群中,女性只占8%,为这么个“小众”办刊物必死无疑。可少了“女”字的“农家女”,我们还有存在的理由吗?最终我们还是分道扬镳了。
为了让农村妇女喜欢读书、热爱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我们坚守这块阵地17年,连新华社老总都感叹,你们有什么绝招,因为新华社办的农村刊物都“改弦更张”了。没有绝招,只有一颗心。我们一边办杂志,一边做项目,想出各种各样办法留住读者,扩大杂志的影响:读书知识竞赛、专题辩论赛、有奖征文、三新(新农村新农民新女性)读书活动等等,直到2007年创办“农家女书社”。没想到这个举动与政府推进的农家书屋工程不谋而合,这说明政府也把让农民看书摆上了工作日程。我始终认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读书的女人,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女人,所以我们把“做有前途的女人”写在了每期杂志的封面上。而且我们还不断地告诫姐妹,“码长城”码不出现代化,麻将桌成就不了你的人生梦想。
当然,读书是需要条件和氛围的,国家下了这么大力量花了这么多钱,力争在60多万个村庄每个村庄建一个农家书屋,而我们没有那么多资源,给自己提出的目标是建100个农家女书社,不管是60万个还是100个,这都是在为农民读书创造条件和氛围。虽然现在建好的大多数书屋还没有充分利用,能够走进去看书借书的妇女更是少之又少。但我们并不灰心,因为我们有了两年农家女书社的操作实践,摸索出一些办法和经验,在这里愿和大家分享:一是找到几个爱读书有爱心有热心的妇女带头人,成立起一个3-5人的管理小组;二是让小组成员参加参与式培训,让她们讨论出几条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来;三是从开展文化和文艺活动入手,先把群众发动起来;四是两委会一定要重视,为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五是充分利用当地师资,在书屋和书社开展实用的讲座和培训,将大家的兴趣自然而然引导到读书上来。
总之一句话,这个冬天,让我们以书为伴。你可以到书社、书屋借上几本自己喜欢的书,让我们也来一个读书竞赛,哪怕一个月读一本,相信你也一定会从书中找到乐趣。农家女书社办了个小报,叫“书女”。我们期待农家姐妹与书结缘,由“淑女”变成“书女”,要知道由里到外强盛的民族才是坚不可摧的。
(12期主编心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