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1岁开启的公益事业(接上篇)

(2009-07-25 17:51:34)
标签:

杂谈

分类: 评论

      迈出第一步
    云迪知道,第一个任务是筹款。她到处向人请教,一个初成立的组织全无业绩可言如何可以在短期内筹得二百五十万美元。没有人相信这是可能的事,简直是天方夜谈。她没有气馁。她凭直觉,认为有钱的人只要知道这个计划针对什么问题、有何等的意义及迫切性,他们就会慷慨解囊。于是她找出一系列的清单,包括慈善基金会、大企业、知名有钱人士等等,然后直接写信给他们,发出数以千计的信。
    然后,她逐个打电话跟进,约见他们。当然大部分信件都是石沉大海,打电话亦难以接触到当事人。她锲而不舍,反复跟进,结果皇天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她得到了第一个十万元的承诺。这是极大的鼓励。她马上组织义工队伍,开始联络学校。虽然筹到的款项只及预算经费的二十五分之一,但她已有信心,可以筹得不足之数。

    接着她组织另外一批同学义工,到所有一流大学巡回介绍这项计划。她们都是高材生,受到云迪的感染,协助宣传推广。云迪自己亦经常出动,到大学及学生组织演讲,接受传媒访问,撰文在报章杂志上发表。
    筹备工作是巨大而艰辛的。云迪最大的长处,是能够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别人。她是整个运动的灵魂,她最重要的贡献是感染到为数众多的同学、朋友、新相识主动地各施各法为整件事尽力。

     正式启动
    不足一年,筹款小组果然筹到二百五十万元。1990年,“为美国而教”正式开展。第一批500名大学毕业生安排到贫穷地区开始两年的教书工作。他们在当地教书时,领取一般教师的薪酬及福利,并获得一个微额的津贴,可用作日后进修之用。同时他们若在大学时曾经获得贷款,也可以获准延迟还款。
    到了2000年,参与此项计划的人数增加到900人;2005年更突破了2000人。最重要的,是每年报名参加的人数亦按年递增。2001年,近5000人报名,录取951人;2005年,报名人数增加至17350人,录取2226人;2007年,18172人报名,3026人被录取。著名的大学例如芝加哥、普林斯顿、Amherst、Duke、Wellesley、Norte Dame等,有8—11%的应届毕业生申请参加这个计划。至今已有超过二万人参与,其中12000人决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为美国而教”已成为吸引大学毕业生的一股新兴力量。2007年,它雇用一流大学毕业生的数目,比通用电器及微软这些大企业还要多。
2005年一个独立的研究显示,75%的学校校长表示此计划的教师比传统教师更具教学效果,学生最显著进步的科目是自然科学及数学。
2007年,云迪成立了另一个组织——“为所有人而教”(Teach for All),使命是协助世界各地之企业家推行类似“为美国而教”的计划。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组织明确表明协助对象是企业家,而不是政府组织或志愿团体,说明非有创业精神者不可以推行此计划。

     年青人做大事
    美国另一个可足比拟的计划,就是六十年代创立的“和平部队”(Peace Corps),安排美国人往发展中国家工作两年。但这个计划是由总统(肯尼迪)发起的,亦得到国会拨款来推动及管理。“为美国而教”则是由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年青人所创办,更别具意义。
    事实上,云迪的勇气及成就对美国以至世界年青人都是一个很大的启发。一直以来,人们对年青人期望不高,甚至有负面的看法。但云迪的行动打破了很多关于年青人的成见,例如:
    • 年青人不会有理想
    • 即使有,也懒得去实现
    • 年青人不能感染其他人采取行动
    • 年青人不会接受理想性的号召
    • 年青人不会构建自我延续的组织
    • 年青人缺乏想象力去解决社会上的重大问题
    • 年青人不会对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云迪一一打破了这些观点。很简单,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云迪。
    云迪是一个年青的社会创业者,应否入选“100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并不重要,反正她的影响力正在全球扩散,

(作者为香港《信报》经济企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