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云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邀请,到昆明参加了“中国西部农村发展政策的社会性别主流化探索项目总结研讨会”
周六去周日就回来了,什么也没耽误,今天照常上班来了。想起自己在昆明当兵的岁月,北京-昆明,坐火车要三天四夜,觉得遥远得不行。那时候,曾多次许愿让父母到四季如春的昆明玩玩,但是当兵14年这个愿望居然没有实现,而且永远也不会再实现了。14年中我坐了惟一的一次飞机,就是转业前的1982年,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回北京,一张飞机票110元,女儿11元,虽然看着便宜,但要用掉我两个月的工资。时过境迁,现在往返一次昆明打折机票,来回2000多点,半个月工资用不了,三个小时就能到,易如反掌。因为昆明战友多朋友多,这次实在没时间相聚,所以没告诉任何人,两天时间来去匆匆,好像神不知鬼不觉。
不过我认为变化更快的是人的意识和观念。会议最后,让我作小结,我是这样开头的:12年前,我到昆明来开一个扶贫大会,那时候,别说是社会性别意识,就是参加大会的150多人中女性都寥寥无几。当会议有人提出进行扶贫小额贷款应向妇女倾斜时,立即遭到众人质疑,有社科院的专家,有来自地方政府的官员,也有扶贫机构的代表,他们的意见是:云南少数民族居多,妇女文盲多素质低,有些人连汉话都不会说,让妇女操作小额贷款是不现实的等等。尽管在我们参会的几个“女权”的强烈呼吁下增加了一个“妇女发展与扶贫攻坚”分论坛,但也没从根本上扭转大男子主义的话语权。12年后的今天,同样在昆明的研讨会上,我惊喜地看到了变化,社会性别主流化不但跳出了妇女圈(妇联基本没有参与是喜是忧暂且不论),走进了社会圈,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决策圈,直指政策层面。来自云南和贵州项目区男性政府官员说起社会性别主流化、敏感度、性别调查、性别统计都是头头是道。当然我也听得出有些理解还处于“囫囵吞枣”阶段,涉及到的领域,包括林业、畜牧业、供销合作社、整村推进等,也都有项目资源支持,但无论如何,改变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给了我一个很大的信心,只要看准一个目标一直做下去,不抛弃不放弃,这个世界再顽固,它也会慢慢改变的。因为不管男人女人,人类最终向往的是一个更民主、更自由、更文明、更幸福的社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