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霞的儿子韩新星发来一封充满真情实感的信,我理解,他是希望我能在《农家女》杂志上刊登,以表达他们小夫妻俩的一片真情。但我觉得这些文字对我有太多的溢美之词,实在不适合在我主编的杂志上发表。那我就把这封信的原文一字不改地帖在这里,一方面记录下我们的母子深情,一方面让网友们分享我这个新角色“谢妈妈”带给我的快乐。
民族的较量,就是母亲的较量
——感谢生命中我的两个妈妈
王树霞妈妈给了我生命,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谢丽华妈妈更给了我做人的自信和做事的认真。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里,爸爸韩建生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只知道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但我爸爸很善良、勤劳、淳朴。从我记事起,听到的全是妈妈甜甜温柔的声音,教我识卡片、唱儿歌,背唐诗,洗手绢,擦桌凳,叠被褥等,我在妈妈和别人好可爱,好勤快,好伶俐,好乖巧的表扬声中长大。小时侯我是全家人的宝贝,老师和伙伴们表扬的典型学习的榜样,这主要是我从8岁就学会做饭,在家里听话做事的好孩子,在校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其实,不是我如何优秀,是我的家庭和我的妈妈精心教育的结果。
我妈妈是一位个子不高貌不扬的农家女,但上了15年学的妈妈,确确实实学到了一定的知识,加之连续5年高考,只因(1.2分,2分多有时考上因为个子矮)之差而名落孙山,从不甘示弱的妈妈一定要活出个样来,让人们刮目相看。我爸爸没文化只知道做苦力活,家中里里外外全靠妈妈料理着,她既要种瓜果蔬菜,又要带我们,还要伺候得了膀胱癌的奶奶,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有时我一觉起来,妈妈还在洗衣服,早晨我们还都在睡觉,她早就起床做饭、打扫屋子了,上地还要背上我且给我拿上水和干粮,因奶奶有病不能照看我,但我从没见妈妈和奶奶争吵过。只是听妈妈说奶奶很可怜,得了癌症会很快死去的,我们都要好好待奶奶,做了好吃的妈妈总要把爷爷奶奶叫过来,一有空妈妈就与奶奶唠嗑,有说有笑的,让奶奶感到从不寂寞,从不忧伤。在妈妈的精心照料下,有病的奶奶活了竟十年,连医生都说这简直是奇迹。
妈妈不仅是我村有名的五好媳妇,还是种植女能手,她从种玉米、高粱改种蔬菜,从种蔬菜又改种果树,从早到晚忙的顾不哂纳感吃饭是常有的事,所以我便试着做饭给小学弟弟吃,下学回家做完作业就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了,妈妈和邻居看后当然是肯定加表扬了,我呢,越是听到表扬,越是学完就做家务了,一来二去我便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这当然要感谢我的妈妈------王树霞。
2002年,当《农家女》杂志主编谢丽华来访老读者来我家看望妈妈时,得知我会做饭就把我带到了农家女实用学校当了厨师,从没出过远门的我第一次走出家门,走进北京城,刚走进学校罗兆红校长和陈虎等老师们就面带微笑的走来了,他们的热情、慈祥使我感到有回家的感觉,特别是谢主编的厚爱和关怀,更使我觉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谢阿姨就是我亲爱可敬的妈妈,我是见到谢阿姨就想叫一声妈妈了。我的心愿终于在12月3日结婚大喜的日子里实现了,因谢妈妈不仅在百忙之中来到我家给我和李静当证婚人,而且没有谢妈妈办的农家女学校,就没有我(山西人)和李静(东北人)见面的可能,没有农家女学校,我也不可能找到才貌双全的李静为妻,正如谢妈妈所问什么使我俩走到一起的?我们回答是一致的:是农家女学校给了我们做人的自信,给了我们无私的爱,给了我们知识和一技之长,给了我们不论做什么都要平行兼优,都要爱国爱民,尽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为和谐文明社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即善良、淳朴、真诚的品格,使我们走到了一起。其实谢妈妈你和农家女学校给我们的种子精神是足够我们享用一生的。因此,12月3日我和李静要发自肺腑地叫您一声:“谢妈妈”以后我们会永远叫下去的,因为您和我妈妈一样,确确实实给了我们无私、伟大的母爱。
在此,我要真诚的感谢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两位妈妈----王树霞和谢丽华妈妈。因我看过一篇文章,印象特别深:民族的较量,就是母亲的较量。
谢妈妈这是我妈妈帮我修改的,这也是我的真心话。
韩新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