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期试点的6家农家女书社负责人和10多名骨干暂时摆脱大秋的忙碌,从3个省6个不同的县赶到北京参加能力建设培训。这是书社揭牌前的最后一次相聚,我们特意从河南社区教育中心请来董老师,因为我知道她们中心在农村社区成功地创办了三个不同形式的农民协会,董老师是带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来为我们授课的。我和农家女们一样,摆脱了繁忙的工作坐进了教室。
因为董老师知道我们的需求,所以授课内容非常有针对性。一开始她就让每个书社画一副图画,内容是两年后你的书社会是什么样子。尽管我们的农家女一再表示自己不会画画,但是半个小时后,6幅生动写实的图画还是挂在了墙上。董老师让每个书社的负责人登台介绍她们画出的书社,操着不同口音富有想象力的介绍不时让大家捧腹大笑,但大笑之后是深深的思索。“为了达到两年后的目标,我们应该如何做呢?”董老师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授课就这样开始了,可以说学员们的思路完全被董老师牵着走了。
那么,两年后农家女书社会是什么样儿?山西王树霞指着画中两三个小人说,一开始书社来的人会很少很少,但两年后人会越来越多,多得图画中小人只能用点点点来代替了。王树霞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办书社第一难就是怕没人来看书。河北正定的石洪波说,她的书社在试运行中,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广播了好几次,结果来的人还是寥寥无几。问题又回到了我这几年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上,农家女是不是就是不爱看书?或者说,看书对农家女是不是没有用处?来自浙江平湖的范蕴春说,几年前她在自己承包的果园就办了一个书社,免费给大家看书,当地报纸电台还作了报道,但是,来借阅书刊的就那么几个人,实在支持不下去了,才写信投奔“农家女”的。
既然农家女不爱看书,为什么我们还要办书社,就如当年创办《农家女百事通》杂志,没有人看好她的前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报纸书刊是城市化的产物,在小农经济为主的农村,农民靠天吃饭,靠力气吃饭,靠汗水吃饭,“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告诉大家的是读书不是为了继续当农民,而是为了跳出农门。
但是,当我们把国门打开,看到了什么是现代化农业之后,我们知道这“三靠”已经靠不住了。以色列的滴水灌溉,让沙漠化的土地种出花样翻新的蔬菜;日本的无土栽培,在楼房的平台上上开辟出种植园地;北欧一些小国靠着现代化的技术将农产品远销世界各地;还有我到美国亲眼看到的能够培养博士生的家庭农场等等,我们如果不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依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的农业、农村、农民就没有希望可言。所以,我们也喊出一个口号,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改变生活。我还是要提山西永济的寨子村,还是要提在陕西蒲城、淳化开展的“三新”读书活动,只要给予支持和引导,农村姐妹完全是能够离开麻将桌而捧起书本的。
农家女书社是个新事物,她新就新在她不是政府出资办的,也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她实际上是农村妇女的一个文化活动站,一个读书阅览室,一个咨询服务中心,一个心灵歇息的港湾,同时也是一个让姐妹们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只是希望通过书为媒,书社为载体,
让农村妇女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一些,幸福快乐一些,为新农村的建设增加一些实实在在的内容。
当然,谁都知道万事开头难,我们6家试点书社面对着有形无形的压力和挑战。但是我们已经有了创办农家女事业中,所收获的战胜困难的毅力、信心和勇气,更有深植在内心的农家女的种子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两年后的农家女书社,就像大家画的一样,充满阳光,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