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收到一部用手写的十万字的小说书稿,作者是河北迁西县一个叫李玉梅的农家女。今天早上我在刚刚改过版的“农家女网站”闲逛,发现李玉梅是我们网站留言版的常客,发现了她的这篇留言,并从中知道了她和《农家女》杂志的故事。像这样的故事我几乎每天都能从读者来信中看到,每每看到都让我感动。李玉梅说,她参加过1999年我们杂志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我想我和她一定见过面,但是,我记不起了她的模样了。我不知道她上过几年学,从她的小说看(我还没全看完),我觉得她是有写作天赋的,文字流畅,故事讲的委婉动人。像这样有写作天赋的农家女我已经接触了好几个,有个叫张绵的农家女给我的印象最深。她是写“顺口溜”的高手,而且坚持写了几十年,她是遇到什么写什么,写她的喜,写她的悲,写一家老小的故事,写村里村外的新鲜事,她把平平淡淡的农家生活写的有滋有味。后来,她看到了一本《农家女百事通》杂志(后改为《农家女》),便抑制不住的激动,把好几本写满顺口溜的本子和稿纸寄给了我这个主编,我看了也好激动,挑出几篇发在了杂志上,并给她回了一封鼓励的信。她是接到我的信后,连个招呼都没打从河北饶阳一个人兴冲冲赶到北京来的。50多岁的她第一次到北京,哪里也没去,直奔编辑部,见了我的面,那个亲热劲儿就别提了,她几乎是一口气把我写给她的信背了下来,感动的我眼圈直红。她说,她从小喜欢写东西,但是家里穷,只上了五年学。她觉得每天不把心里想的东西写下来心里就憋的难受。可是,所有的人都不理解她,都认为她有精神病,到后来,她也怀疑起了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精神病。她告诉我,她的哥哥就是精神病患者,她这次来北京,就是想让我看看她,是不是有精神病,因为她觉得她和别人不一样。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她带来一个纸包,打开一看,里面包着是一些没有烧透的纸灰,她说,这是她为世界妇女大会(她是95年世界妇女大会之前来的)写的诗歌(她自认为她写的都是诗歌,我觉得更像顺口溜),想寄到北京,表达一个农家女的心意。但她丈夫说他有病,骂她不知天高地厚,抢过来给烧了,这些纸灰是她从丈夫手里夺回来的,为此她大哭了一场。张绵的故事给了我很大触动。我想,如果一个农家女在写作上有天赋,她行为可能就会有些与众不同,并且她总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由于她的与众不同,就一定会遭到周围人的议论、不解、甚至认为是精神病。如果张绵生在城市,或者受到好的教育,她很可能会成为作家和诗人,因为我发现她的记忆力是惊人的好,她可以背诵她所写很多的诗,而且能出口成章。可是,因为她出生在贫困的农村,贫困的家庭,她一辈子就要在压抑和不被接纳中度过了。我想,在农村,自杀妇女多,疯女人多,是不是也和这些因素有关系呢?这事已经过去13年了,不知如今的张绵怎么样了,我真的希望她还健康地活着。
比起张绵,李玉梅是幸运的,读读她的《永远的感动》,你会分享到她的幸福和快乐。在这里我还希望为她做个广告,出版界的朋友如果愿意看看她的小说《雪魂》,可以和我联系。
永远的感动
李玉梅
在我漫漫的三十三年人生之旅中,最难以忘记的就是涉世之处那段苦难的人生历程
那时刚刚二十出头,我对人生充满了梦想和憧憬,可现实的冷酷却把我一次次的推向崩溃的边缘。命运对我是何等的刻薄无情,先是让我饱尝亲人下世的痛苦,继而有让我经历骨肉分离的折磨,后来又面临婚变的残酷........接二连三的打击并没有使我的心因此而坠入人生的低谷,相反命运对我越是刻薄冷酷,越激发了我勇于向生活和自身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我深深的知道,这种巨大的动力来源于爱我亲人和许许多多关心过和帮助过我的热心人,还有远在北京的娘家刊“农家女”。当年是他们伴我走过了那段风风雨雨的人生路程,是他们时我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如今,七年过去了 我早已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且有个活泼可爱的儿子,虽然日子清贫如水,我却自得其乐,生活的有滋有味。在这七年当中,尽管生活多么的不如意,但我总抱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以微笑自信迎接生活的风风雨雨,因为我常常心怀感动回顾向往着涉世之处那段不寻常的日子,细细咀嚼悠悠往事,从中体验着生命的乐趣。
细想起来九六年到九七年那段日子,我的生活真的充满了难以想象的坎坷,心情遭到了极点,曾有过不负责任的逃避心理,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当时活着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的意义,整个人就像行尸走肉,没有思想混混沌沌很迷茫,已经麻木了,找不到自己未来的方向。要不是为了苦命孤寡的母亲,我真的想抛开一切了结此生。是母亲的力量支撑着我苛延残喘的活下去、活下去.......直到“农家女”的出现,使我端正了生活态度,尝试着去改变自己,当然那种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内就立杆见影的。在那最痛苦最难熬的日子里,为了证实自己的能力,我曾咬紧牙关忍着病痛,忍饥挨饿一次次走向大山深出攀山越岭捕捉蝗虫、刨药材。为了心有所寄托,我曾一直坚持看书写作,用精神的食粮填补心灵的空虚,为了有信心和勇气,我曾流着眼泪一次次鼓励自己,坚持下去,厄运不会永远缠着我......就这样“农家女”伴我度过三年的凄凉孤独的日子,心灵兼肉体的折磨我都挺过去了。现在回想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我坚定的走过来了。如果没有母亲的支撑和农家女的相伴,我不会走出厄运的。看在和自食其力转来的钱和变成铅字的文章,我心中有一种成就感和从未有过的高尚感这种心灵的感受是任何一刻也无法感受到的。从此我脱胎换骨了每一天内心都充满了快乐精神上也倍感充实与饱满。因此有了生活的感悟,写下了《做个生活的强者》.....我没想到那篇文章竟在“农家女”上发表了还让很多读者引起了很大感想,而且还牵扯出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那时,我居然收到了了全国各地二百多封来信,隔着重重山水,那些素不相识的热心人不只给了我多少鼓励与安慰,给了我多少信心和勇气,那一句句充满真挚的问候,那一声声殷殷般的叮嘱,那种种发自内心遥远的祝福,怎么不教我热泪并流,我只是一个与这些人素不相识的农家女,而他们却向我捧出了一颗颗火热诚挚的善良的心,更让我灵魂震撼与刚动的是还在后面,远在行唐县基层政府工作的赵满意大哥给我寄来了一摞厚厚的稿纸,鼓励我把写作坚持下去,捧着那沉甸甸的稿纸我有流泪了,就在那时农家女杂志社也寄来了进京培训的邀请函,为了共享这份喜悦,我把进京的是告诉了赵满意大哥,他表示支持,还要帮助我进京的路费。我婉言谢绝了,郑重的告诉他我要凭着自己的能力挣足进京的路费,那样此次进京才有意义。后来九九年十月我真得凭自己的力气挣了路费后,走进了北京城,走进了农家女杂志社,我永远不会忘记这回特殊的旅行,我领略到的不仅仅是首都的风光,同时我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在进北京五年之后,我没有想到在农家女的媒介之下,那些感人的故事在我身边还远远没有结束。2004年冬天,滦县霭悦老人的来访,又一次给我的心灵带来了震撼与感动。老人不惜数百里之遥拿着农家女杂志到千西来寻我,只为了一声酬谢。当老人风尘仆仆,大费周折找到我时激动万分,我也是堂目结舌一时说不出话来。待老人说明来意后我方从数年前尘封的记忆中记起有封来字滦县蔼悦老人的来信,他在信中说老伴练中功丧了性命,又偏偏赶上儿子和媳妇闹离婚,连气带急的蔼悦大爷病倒了,后来看了我那篇做个生活的强者一文深受启发,他又振作了起来,而且病好后也写了一篇题为中功害了我的妻,杂志救了我一家的小文章登在了农家女上当老人一口起说完这一切,无形之中我们彼此竟一下拉进了距离,我和家人热情的招待了他,是夜老人和我家人一直清谈到深夜,他唏嘘感叹人生的不易,那夜我们谈了很多很多关于人该好好活着,享受生命乐趣的话题。我告诉老人,你因该感谢自己和那本杂志,是你孜孜不倦对生命的追求,面队打击才立于不败之地。真的,老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做人的胸襟让我这个年青人都感到汗颜自叹不如,内心不由生起一种深深的钦佩和敬仰。以为年逾花甲的老人对生命如生活上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而我们拥有大好时光的年青人更应该热爱生命,享受生命的乐趣,第二天尽管我和佳人再三挽留,老人还是执意塌上了反乡的列车,依依挥手间他笑得无比灿烂,象个天真的孩子,那是一种自信的微笑。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曾不止一次心怀感动向丈夫说起这些往事,说起遥在北京的娘家刊,是农家女当时把素不相识,原本不相干的我们心与心拉进了距离,上演了这一串串平凡而感人的故事。然而就是这串串平凡而感人的故事对我后来的人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并潜移默化影响了我对幸福对人性的看法和感受,往事像一串闪光的项链镶嵌在我记忆深处,美好而另人感动,令人鼓舞,它在我人生之旅中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让我向成熟稳重豁达的心态迈进了很大一步。正来源于对这段生活的回顾,命运在一次把我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时我很快又振作起来。去年母亲因不堪生活重累,病体折磨选择自杀结束了她的苦难的一生,这对于我来说无疑又是致命的一击。但我绝不向苦难痛苦臣服低头,我还有孩子丈夫,为了他们我必须振作。于是化满腔悲痛为力量,靠着一股韧劲我又开始了自己的写作,最难的日子都曾押过,还有什么我挺不过去的,就这样经历两年的寒暑过后,我的小说《雪魂》终于出世了,目前已经脱稿。那真是一翻枯涩的创作过程,孩子睡着了我在写,半夜人蒙的时刻我在写,偷空摸闲凭着信心,终于完成。不管发表与否,我绝不会泄气,因为我在追求着一种生活方式,挑战自己,挑战人生,生命不止是一种生活过程,还要出生命的质量,就算小说不发表但最起码我曾真诚的投入的生活过,执著的追求过这就足够了,也许这又会为我的记忆平添几分美丽。
一段不寻常的故事,足以让我铭记一生,一段耐人回味的历程,足认让我感动一世,它将永远激励我好好生活,好好活着,经过反复咀嚼我终于明白了那句话的含义给你一粒种子,你能享用一生,是的“农家女”给我的这笔精神财富我足一享用一生了,那是任何金钱也买不来的,我将永远珍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