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香港乐施会的邀请,明天要去香港参加乐施会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并接受了一个命题“作文”,让我说说我们在一起的合作中,什么事情由不可能变得可能,而且让我在大会上代表农家女作三分钟的主题发言。在我投身到农家女事业的14年中,“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事真是太多了,三分钟只能讲一个事情,因为打工妹之家是乐施会多年鼎力支持的项目,我就只讲这件事了。在香港的三天没条件写博客了,我把我的发言放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吧。
中国有句名言叫“三十而立”,在香港乐施会迎来三十岁生日的时候,首先让我代表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的全体同仁,代表农家女杂志社的全体同事和数万农家女读者向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对你们一贯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深深的谢意。
和香港乐施会相比,农家女机构还是一个13、4岁的青春少年。但是,有幸的是在我们刚刚蹒跚学走路的时候,香港乐施会的朋友就向我们伸出了援助的手,在你们的引领下,我们一步一步前行,并把无数个不可能变为可能。因为时间有限,在这里我只讲一个例子。
1996年4月7日,以家政工为主体的打工妹之家在北京成立,要知道十年前的北京和全国一样,我们的农民工兄弟姐妹还被戏称为“盲流”,“一籍五证”(户籍,身份证、暂住证、务工证、就业证、婚育证)束缚着他们许多人身自由,而且收容遣送制度还在大行其道,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印有“打工妹之家”五个醒目大字的旗帜出现在了首都北京。无疑,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但是,那个时候,我们是刚从“世妇会”学到了NGO这个新名词,还不太懂它的真正含义,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扮演成那些权益受到侵害的打工姐妹们的慈善家和救世主。因此,在打工妹之家初创阶段,我们聘用的工作人员都是城市里富有爱心的退休人员,她们像母亲、像阿姨、像老师一样,温暖着、呵护着、教导着这些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打工妹,那时的打工妹之家确实充当着“家”的角色。这个时候,乐施会的朋友走进了我们中间,他们没有居高临下的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怎样,不应该怎样怎样,而是和我们一起设计了一个访问项目,这样,我们打工妹之家的工作人员和家政工的代表有机会来到了NGO蓬勃发展的香港。当大家亲眼目睹了同类NGO组织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赋权及受益人群在参与中成长的过程时,我们开始领悟了赋权和成长对NGO来说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从香港回来之后,打工妹之家开始改变,退休人员成了这个组织的志愿者,打工妹成了这个组织的真正主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她们中有家政工、油漆工、建筑工,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他们与打工妹之家形成了良性互动,而且,也因为她的倡导和孵化作用,在北京和其他省市也相继涌现出更多的打工者自己的组织,而且,这些组织已经开始走向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不失时机的向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用集体的智慧和行动参与和推动公共政策的改革,为公民社会的建立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香港乐施会一直是打工妹之家最有力的支持者。
如今,打工妹之家已不仅仅是一个维权组织,在敦促家政工立法及公共政策改变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卓越的贡献。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以公民和法制为基石的和谐社会,一定会在被称为弱势群体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建立起来,就像香港乐施会三十年所走的路,打工妹之家十年走过的路一样,一切不可能都会变得可能。
谢谢大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