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再”和“再三”辨析》读书笔记

(2006-12-14 19:52:45)
“一再”和“再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都是“一次又一次”。在实际语言中,这两个副词有时可以互换。尽管如此,这两个副词在用法上还是有各自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区分,留学生就可能生出一些病句。如:

     (1)a.*这种错误再三发生,公司经理应该负责。

         b.*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要向顾客一再说明。

         c.*作风问题你要一再强调一下。

    其中的“一再”和“再三”互换,句子才能成立。这说明“一再”和“再三”的用法有一些区别。

一.   对动词的选择

1.1    积极性与消极性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里说:“再三”一般用在中性和积极性的词语前面,“一再”不受这个限制。有关“一再”和“再三”的区别,这一辨析有一定道理。

不过,这段话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是积极、中性、消极词语如何界定。比如说,“一再取胜”、“一再获得表扬”可以说,但不能说“*再三取胜”、“*再三获得表扬”。“取胜”、“获得表扬”应算作积极性词语,但不能用在“再三”后面。可见,积极性、中性、消极性  的解释力还不够。

1.2    自主动词与非自主动词

    动词跟“一再”、“再三”的选择限制,运用马庆株有关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的概念更具解释性。

    马庆株指出,自主动词从语义上说是能表示有意识的或有新的动作行为的,即能由动作发出者作主,主观决定,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非自主动词表示无意识、无新的动作行为,即动作行为发出者不能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也表示变化和属性。在许多自主动词前面,“一再”和“再三”都可以出现。如:

     (2)a. 他心里一再告诫自己:……

          b. 他一再叮咛我明天再来。

     (3)a. 临出门前再三地嘱咐丈夫。

          b. 禁不起七巧再三盘问,只得吐露一二。

    但在非自主动词前面,只能出现“一再”,不能出现“再三”。如:

     (4)a. 中美关系一再动荡,不符合双方利益。

          b. 他一再获奖,而他的同桌却一再受到处分。

    例(1a)中的谓语“发生”是非自主动词,因此句子不能成立。

二.   与时间和时间词语的关系

2.1 过去时点

    这两个词语都可以用在表示过去的时间词后面。但是,这一时点词所指时间跨度不能太短。如:

    (5)a.*早上七点,她一再叮嘱孩子放学后要马上回家。

         b.*昨晚20点30分,董事长再三考虑了这个问题。

    句中表示确定钟点的时间词所指时间跨度太短,特定的行为动作不可能在这一时间里“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发生。

2.2 将来时点

    在表示将来的时间词后面,“再三”的使用比较自由,“一再”的使用要受到一些限制。如:

    (6)a. 到北京后,你要再三向他道歉。

         b.*到北京后,你要一再向他道歉。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认为:“一再”表示在过去某段时间里,动作反复进行。文章开头的病句(1b),错在把“一再”用于将来时。

    值得注意的是,“一再”在某种条件下,也可以用于将来时。如:

     (7)昨天我一回家,妈妈就再三盘问我。周末你回去,她还会一再盘问你的。

    不难看出,某一行为如果以前已经发生过,那么即使用于将来,表示这一行为的动词也可以受“一再”修饰。

三.其他相关问题

3.1 跟“V+一下”的共现

   在表示短暂的“V+一下”格式前面,只能用“再三”,不能用“一再”。如:

      (8)a. 有关安全问题,我还要再三强调一下。

           b.*有关安全问题,我还要一再强调一下。

   文章开头的病句(1c)之所以不能成立,原因是动词后边用了“一下”。

3.2 与能愿动词的共现

   这两个词都可以出现在能愿动词后面。但是能愿动词前面,只能出现“一再”,不能出现“再三”。如:

      (9)a. 他自己不专一,却一再要指责别人。

           b.*他自己不专一,却再三要指责别人。

3.3 “动词+再三”的格式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说,“再三”用在动词后面,不能换用“一再”,如“考虑再三”,“*考虑一再”。这个结论是对的。再如:

      (10)a. 我当时把孩子抱走,也是犹豫再三的。

            b.*我当时把孩子抱走,也是犹豫一再的。

    句中的“V+再三”和“再三+V”的格式意义基本相同。不过有两点值得探讨:第一,“再三+V”和“V+再三”是不是等值格式?第二,动词后“再三”的性质。

第一点,        二者并非等值格式,至少有两点区别:

a.“再三”对V的选择限制不同。在“再三+V”中出现的动词远多于“V+再三”。如:

        再三考虑   考虑再三  再三斟酌    斟酌再三

        再三鼓励  *鼓励再三  再三批评   *批评再三

        再三表扬  *表扬再三  再三反驳   *反驳再三

        再三要求  *要求再三  再三解释   *解释再三

        再三劝告  *劝告再三  再三追问   *追问再三

可以看出,能在“V+再三”中出现的动词,所指行为的进行一般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如“考虑、犹豫、斟酌”等。

   b. 出现语境不同。“V+再三”的出现必须有一定条件,即,其中的V所指发生在另一动作之前,并且是决定这后一动作是否发生的前提。“再三+V”的使用不需要这一条件。

   第二点,动词后“再三”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体词性的“多次”,强调动作的发生数量;语义重点是数量,而不是强调连续的“一次又一次”。

   可见,不能简单地说“再三”可以用在动词前,也可以用在动词后;而应列举出后面可以出现“再三”的有限的动词。以利于学习者掌握。


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副词研究》 周小兵,赵新等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