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管理改革(提出建议的人肯定来自临床一线)
(2008-11-11 15:12: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其它 |
医疗管理改革 下面谈一些民众生活中遇到的涉及医改的现实问题: (一)、关于“红包”——医生、护士应坚决拒收病人家属送出的各式钱物(人民币、食品、锦旗等等),以杜绝造成腐败、污染和其他流弊的渠道。医院当公开告示病从及其家庭停止送“红包”的行为,并要采取必要措施(例如:向每位参与手术的人员发误餐费20元)明令禁止收取“红包”。 (二)、关于开处方药——医生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给病人开药方,遵循既治病又节省的原则,不开过量的药,并少开贵重的药,以减轻病人的负担;同时杜绝因医生多开药给予回扣的做法;“以药养医”做法不可取。医院应鼓励病人主动退出多余的药品,设专柜办理折价回收未过期的药品。 (三)、关于打针、代煎药——医院可开展打吊滴、注射针剂、吸氧、按摩、针灸、煎药等多项便民收费服务;若条件许可,有关医院可逐步在本地区内开展上门诊治、上门注射、家庭护理等业务,主要对象为70岁以上的重症患者。上门服务是一种超常消费的有偿服务。这样既方便病人,也有利增加医院和医务人员的经济收入。 (四)、关于医疗宣传——除广泛出版医学图书和期刊外,各级医院的医生、专家、教授、护士应定期出席义诊、询珍活动、宣传并普及医学知识、卫生知识;广泛宣传“预防第一”,“健康第一”的理念,使预防意识深入人心。也可不定期地在院内外开设医学知识讲座。 (五)关于护工——如今许多原本属于护士工作范围的项目全然被护工所代替了,这是很不正常的,既增加了病人家庭的负担,又带来了不合理不卫生的护理手段,弊端不少。正常的做法是,大量的护理卫生工作应由护士担当,护工应在护士监理和指导下当个帮手,不能越俎代疱,而且护工应经过严格培训、考核合格才能上岗。每个住院区应只雇佣少量护工,且尽量不要使用外地护工,更不能使结队成群的外地护工打进住院病房区,形成“小势力范围”和“小帮派”,进而影响病区宁静和治安。 (六)、关于陪护——对重病者应让家属日夜轮流陪护,但与此同时,医院方面亦应给病人家属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例如设置临时床位、活动床、准予用餐,让他(她)适当休息,有关费用可以单收。 (七)、关于探视——医院要制定严格的探视制度,规定探望时间(每周一、三、五下午2:00-4:00),设立探视登记表和据此分发探视卡(每次2人),尤其是对于非亲属探视者在问清同病人是否熟识之后方能充其登记并发卡。探视者走出病房后将探视卡交还给病区走道口的安保人员,待安保人员将卡送还传达室后再让其他亲友熟人依次进入住院病房。每次的探视时间不得超过三刻钟,探视者也不得向病人送鲜花、保健品(水果例外)。 (八)、关于清洁卫生——许多大医院请家政保洁公司的人员每天早晨来院打扫一次,下余时辰无人问津卫生,结果厕所、走廊、浴室内外痰迹、尿液、废药棉、手纸等医疗废品狼藉,无人收拾打扫,致使臭气四散,“举步艰难”,空气污浊。为此,建议白天亦雇佣长期的清洁工随时打扫卫生,这样的清洁工应长久稳定下来,不得流动轮换。必要时可专设特殊服务的护士来掌管操作清洁卫生。 (九)、关于药品说明书——不少西药说明书上写有“注意事项”、“适应性”、“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和“禁忌”等内容,有的说明文字长达千余字,且前后矛盾,读后使病人无所适从;恐怕这种“面面俱到”,“给自己开脱责任”的说明书连医生也是不屑一读的。既然如此敏感的药物,为何还要批量生产,批准其流向医院和市场,吃出问题后究竟谁来负责;如此不定型、无把握、不成熟的药物为何还能上市;不客气的说,它们的问世无论药厂或是审批单位都是缺乏责任的表现。 (十)、关于特需门诊——从实际效果来看,特需门诊的做法不能令人满意,一则收费太高(100元-500元)造成病人经济压力,二则它与普通门诊区别不大,不仅室内空间小,人员拥挤(往往是专家带上二、三名实习医生,还加病人家属),询诊时间短暂,致使病人不能多提问,享受不到特需的优惠。参与特需门诊的专家教授为何每周不多出二次门诊呢?这就像大学教授不上台讲课,能叫人民教师吗?专家教授都是国家和人民教育抚养出来的,为什么不能在有生之年多为人民服务,将自己的学识经验反哺给人民呢?说穿了,搞“特需”门诊无非是去给医院搞创收,如此“创收”,如同收“红包”,取药品“回扣”一样,都是不正常的行为,不搞亦罢!为此,建议取消特需门诊,增加专家出诊天数,增加就诊量,及时降低专家门诊的挂号费(7-14元/次)。至于专家教授们的超时劳动可由政府提供必要津贴,以作补偿。专家出诊率的增加是十分重要的。医生们千万不要净忙于写论文,出专业书,要摒弃个人利益,多多考虑人民利益。 (十一)、关于分诊台——在一些医院里的分诊台未起到应有的作用。病人及其家属肆意闯入诊室而无人阻拦,影响医生专心诊治,诊室内往往人满为患。分诊台的护士应认真负起职责,不能对上述情况视而不见,听凭不管。建议在分诊台工作的护士们严格把关,严把诊室门口,把病人病历按次序排放各科室门口的柜台上,待室内医生按下红色电钮后放行,不要怕得罪人;只有建立秩序规矩,才能提高诊病效率。 (十二)、关于出院前后——重病、大病的患者走出院前都应当得到医生写的一份医嘱。但有的医嘱内容过于简单,流于形式,交代不细;有的医生只吩咐有关护士口头转告病人几句话就完事。建议在医嘱上写明随诊时间、药物的毒副作用,饮食起居注意事项以及与病人相互联系的方式等项内容,与此同时,在病人出院后医生根据上了网的病历档案定期询诊,用电话或手机督促病人告知病情进展,促其随诊和复查。医院和医生要对出院的重症病人负责到底,直至彻底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