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____邹城峄山之行(一)

(2007-03-08 23:24:04)
今天三八节,单位的女同事们都放假了,一人上班也没什么意思,遂自放自假也图个逍遥自在,蹭公车到达邹城开始了孤独的峄山之行____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____邹城峄山之行(一)
 
   峄山,又名东山,位于邹城市东南12公里,与泰山南北对峙,被誉为“岱南奇观”。孟子曰:“登东山而小鲁,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即指峄山。

   峄山,自25亿年前的太古时期,先后经历了三次沉没和四次上升的发育阶段,终至距今约三千万年前而基本形成。当代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考峄山为“水成巨砾沉积”。峄山海拔582.8米,周长10公里许。五华峰为极顶。峄山,早在秦汉时期就著称于世,它是中国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峄山因其“怪石万迭,山无土壤,积石相连,络绎如丝,故名绎焉”。《诗经·鲁颂》有“保有凫峄”的诗句。《书经·禹贡》有“峄阳孤桐”的记载。《太平御览》有“峄山尤多桐树”之述。《左传》、《史记》、《汉书》、《水经注》、《通典》、《齐乘》、《永乐大典》等均广为记之。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立国之初,首次东巡齐鲁,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峄山,于惊叹山石神工鬼斧、风光隽秀婀娜之际,命杰出的篆书大师、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颂扬“废分封,立郡县,统一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峄山碑就是秦始皇东巡的第一块刻石。晋太尉郗鉴碑题“天下第一名山”;唐代杜甫大书“灵通天府”四字碑,宋代米元璋碑题“天下第一山”;大中祥符元年碑题:“灵贶”;元代延间皇帝封峄山神为“灵岩候”;明代丞相叶向高碑题“玲珑第一山”;明代王自瑾碑题:“古今名山”;1989年秋,书法家杨萱庭碑题:“天下第一奇山”。

    峄山,自古为游览胜地。秦始皇、刘邦、曹操、唐宗、宋祖、元世祖、明太祖、乾隆等帝王将相先后驾临、驻跸峄山。又有老子、庄子、孔子、子思、孟子、司马迁、蔡邕、李白、杜甫、李阳冰、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米芾、陆游、赵明诚、董其冒、袁枚、郑板桥、徐霞客等历代文坛巨匠来此探奇寻幽。更有许多高人名士隐居修炼于此,他们留在峄山的三百多处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为峄山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光彩,成为千古绝唱。
   “齐鲁名山归岱峄”。古人常将峄山与泰山相提并论。然而,“岱岳雄天下,东山亦自奇。”一曰石头奇:“山如垒卵,大小亿万,以堆石为奇功”;二曰洞穴奇:“其洞府岩窦崎峭,千态万状,他山之秀未必可与并载”;三曰水奇:丸石绎连,“绎孔”通达,泉流汀泈,“每当东北风或西南风起,各涌泉同时涨,不知何故。”四曰石刻奇:题壁石刻,琳琅满目,涉及历朝历代,名家之多,内容之广,堪称露天之历史文化宝库。旧时“秦碑”为国之瑰宝;新刻“鳌”字,名列世界大字之最,令人称奇道绝,叹为观止。五曰神话故事奇:女娲造峄,伏羲画八卦,玉帝嫁女,王母蟠桃等,神话传说新奇优美,掌故轶事,枚不胜收。正因其奇,峄山向有“邹鲁秀灵”、“灵通泰岱”的美誉。

   峄山有一种天造地设的自然美。那参差嶙峋、玲珑剔透、被地理学家称为当今世界之奇观的海蚀石,自不待说,满山遍峪如禽如兽、静动有之的怪石则数不胜数,使峄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怪石如龟、如鱼、如兔、如冠、如丸,子孙石、元宝石、五巧石、骆驼石、鹦鹉石、试剑石、八卦石……象形之惟妙惟肖,远眺、近视、上仰、下俯之变幻无穷,千姿百态,使人叹为观止,难怪游人无不被大自然的神奇所折服。故峄山与中华五岳相比,其主要特点是石巧。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____邹城峄山之行(一)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____邹城峄山之行(一)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____邹城峄山之行(一)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____邹城峄山之行(一)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____邹城峄山之行(一)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____邹城峄山之行(一)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____邹城峄山之行(一)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____邹城峄山之行(一)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____邹城峄山之行(一)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____邹城峄山之行(一)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____邹城峄山之行(一)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____邹城峄山之行(一)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____邹城峄山之行(一)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____邹城峄山之行(一)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____邹城峄山之行(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