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情驿站 |







相依为命的曾祖孙
|
齐鲁晚报
|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打印】 【关闭】 |
http://shuhayuan.qlwb.com.cn/SystemSorse/InfoImage/2006-09-18/yh021.jpg 小莹莹和曾祖母。 王旭东 摄http://shuhayuan.qlwb.com.cn/SystemSorse/InfoImage/2006-09-18/YH025.jpg 众车友为曾祖孙俩送来捐款和生活用品。 刘庆伟 摄http://shuhayuan.qlwb.com.cn/SystemSorse/InfoImage/2006-09-18/YH026.jpg 8岁的小莹莹已经学会独自撑船摆渡。 王旭东 摄8岁的小女孩莹莹被父母遗弃,莹莹的爷爷早已去世,奶奶改嫁外地,莹莹只能和年近80岁的老奶奶(曾祖母)生活在一起,靠摆渡为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济宁市BRC单车俱乐部的车友碰到了这一对曾祖孙,从此,播下了一颗爱心的种子…… 一次摆渡播下 爱心的种子 济宁BRC单车俱乐部是一个自行车骑行爱好者自发组织在一起的小团体,其中既有60多岁的老人,也有几岁的孩子,长期的骑行合作让这个团队充满了活力和凝聚力。在今年4月份的一次骑行活动中,他们在济宁市洸府河入北湖湖口的渡口偶然遇到了一对以摆渡为生,相依为命的曾祖孙——8岁的莹莹和78岁的老奶奶(曾祖母)。 在交谈中,众车友得知了曾祖孙俩的窘迫家境和悲惨遭遇,便产生了帮助她们的想法。在经过一番商议之后众车友决定,最好以细水长流的方式长期帮助她们,成立一个爱心基金,定期送去生活费和生活用品,每月200元钱,为她们解决生活和营养问题。 9月7日上午,BRC单车俱乐部的车友们相约来到莹莹家中,有的带来了书包、文具,有的买了米面,有的带来了衣服……他们按计划从2200元捐款中取出500元钱交给曾祖孙俩,剩余的钱将陆续送到老人手中。 苦命老人和 被遗弃的孩子 14日上午,记者按众车友介绍的路线前往莹莹家中。到达济宁市火炬路的最南端后,又顺着一条长满杂草的羊肠小路行走了大约4公里,记者总算到达莹莹居住的村庄——航运新村。从走进村庄的第一步起,记者看到的都是被废弃的旧房子,在询问后得知,几年以前大部分村民就搬出村庄,现在在村里生活的也就是十余个村民。 记者在莹莹家看到,莹莹和老奶奶住在两间旧房子里,屋内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很难再见到其他值钱的东西。莹莹的老奶奶告诉记者,在莹莹刚4岁的时候妈妈就弃之而去,从此再没有回来过;莹莹的父亲被村民认为是一个游手好闲的无德村民,2年前也抛下莹莹而去,至今音讯全无,而莹莹的爷爷早已去世,奶奶已经改嫁外地。现在,小莹莹唯一的亲人便是这位78岁的老奶奶。 谈及日常的生活时老奶奶告诉记者,她们曾祖孙俩就靠在村口摆渡为生,由于此地非常偏僻,再加上大部分村民都已经离开村庄,每月仅能挣到十几块钱。为了填饱肚子,老奶奶在屋边开了一片荒地种植蔬菜,加上附近村民救济的粮食,曾祖孙俩勉强度日。“能有口吃的就不错了!只是亏了莹莹这孩子,正长身体的时候,一年多都没有吃到过肉了。上次那帮车友来的时候给的一个夹肉的饼子,她舍不得吃特意为我留着,可没想到让狗叼跑了,孩子哭了两天。” 老奶奶还告诉记者,虽然她还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但是由于他们生活同样困难,根本无法给老人和孩子提供支持,所以莹莹和老奶奶只能住在老村庄里。 “为了老奶奶 我要好好学习” 两年前,莹莹到了入学的年龄,在航运新村村委会的帮助下,莹莹被安排到南阳湖农场子弟小学免费读书,现在读二年级。当记者赶到这所学校时,刚好是学生放学的时间,莹莹和其他同学去买午饭,记者与莹莹的数学老师王老师聊了起来,据王老师讲,莹莹学习很努力,数学成绩尤其突出,“她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一点就通,但这孩子也实在可怜,家里很穷,跟着老奶奶生活,去年冬天天最冷的时候,她还只穿着两条裤子,身上被冻得到处是疙瘩,在校的几个老师从家里给莹莹拿来了棉衣棉裤,这才熬过了一冬。”说起那一幕时,王老师不住地摇头叹息。 记者见到莹莹时,她正和同学买午饭回来,所谓的午饭,也不过是手里的一个馒头和一张1角钱的辣皮(当地用辣椒泡制的一种咸菜),而她却吃得津津有味。小莹莹告诉记者,这就是她的午饭,而且天天如此,有时候馒头实在咽不下去就多买两张辣皮,但每天的午饭绝对不超过5角钱。 当问及莹莹最大的愿望时,她用稚嫩的语言告诉记者,“我希望老奶奶能够永远健康,我会好好学习,将来挣好多钱,好好孝顺她!” 采访最后,老奶奶眼含泪水告诉记者,“我都快80岁了,近两年身体老是感觉不舒服,时常有眩晕的感觉,真不知道我还能活几年。让我唯一不能放下的是,我死后谁来照顾这个苦命的孩子!” |
后一篇:天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