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价值定向理论(self-worth orientation
theory)
一、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背景
(一)核心概念的酝酿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是金盛华教授在1982年本科生论文研究时形成的模糊概念。在研究失足青少年卷入社会不良群体的契机时,萌发“人寻求自我意识支持”的概念。1984年进行的硕士论文有关差生问题“行为动力系统的研究”更加明确了“人对自身价值概念需要支持”的意识。1986年比较自我价值卷入和非自我价值卷入状态下可能出现的不同从众现象研究使之初步认识到自我价值保护机制。1989年对性别助长现象的研究进一步证明性别意识中自我价值支持现象。以后,金教授在一系列的理论研究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关于自我价值寻求与自我价值保护的证据。
(二)自我价值定向概念的形成
20世纪90年代初期,金教授在进行博士论文研究时正式提出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并根据自我价值定向原理的假定推出“自我价值依托-丧失-自杀理论”。
二、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原理
(一)人需要解释世界
(二)人需要解释自己
(三)自我价值是个人的意义定义体系
(四)人寻求自我价值
(五)自我价值定向(self-worth orientation
)是指个人的自我价值定位(选择)和自我价值状况,决定着个人指向特定对象(包括自身)和在特定情境中的社会行为,并且个人与周围世界、他人及其作为客体的自我关系,也是由其自我价值定位和自我价值状况决定的。这种行为的自我价值决定论的目的是寻找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真正心理机制。
三、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主要概念
(一)自我价值与自我价值定位
自我价值(self-worth)是指个人选择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身进行价值评判获得的关于自身总体价值的概念。它是个人通过择定的价值标准,对自身进行反身价值评判的结果。
自我价值定位(self-worth
positioning)是指选择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来评价自身价值。
影响自我价值状况的三个核心因素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定位,作为个人自我价值定位背景的一般社会价值取向以及情境或事件性的社会比较经验。
(二)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feeling
of self-worth)指个人对自身价值评判结果的体验。
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有两个基本的侧面:一个侧面是总体自我价值感;另一个侧面是情境性或事件性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定位和自我价值感是评价人们自我价值状况的两个最为重要的维度。
(三)自我价值支持
个人的以自我价值感形式表现出来的自我价值状况,是由两个根本性因素决定的:
一是自我价值支持;二是自我价值定位。前者是客观的自我价值的依托,后者是自我价值的诠释体系。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假定,个人的自我价值定位越是向内在精神信仰的因素倾斜,物质性的自我支持资源对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就越小,因而,自我价值稳定性也就越高。反之,如果个人的自我价值支持中缺乏精神信仰因素的支持,个人自我价值对于物质性自我价值支持资源的依赖程度就越高。这种定位倾向的自我价值感会随物质性自我价值支持资源的变化而变化。
(四)自我价值保护
自我价值保护(self-worth
defense)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其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优势心理倾向。
实验证明,我们的知觉、归因、记忆、人际交往等,都具有明显的自我支持效应,自我保护倾向十分明显。
四、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系统支持
(一)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观念提出的假定被实验证明
(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支持证据积累
(三)自我价值依托-丧失-强自杀意向模型
(四)中国企业家基础价值取向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社会心理学》
金盛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