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视崖实验

(2007-04-20 18:07:38)
标签:

心理

视崖实验

分类: 心理学记
   阿勐课上提到视崖实验,一时好奇,网上搜搜来了,感叹心理学知识之浩瀚。视崖实验
  视崖实验
   视崖(visual cliff)即"视觉的悬崖"。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吉布森(R.D.Walk E.J.Gibson)设计的一种用来观察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装置的中央有一个能容纳会爬的婴儿的平台,平台两边复盖着厚玻璃。平台与两边厚玻璃上铺着同样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紧贴,不造成深视崖实验度,形成"浅滩";另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相隔数尺距离,造成深度,形成"悬崖"。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深"、"浅"两侧招唤婴儿,观察婴儿是否拒绝从有深度错觉的"悬崖"一边爬向母亲,借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发生。实验证明,出生六个月左右(甚至更早些)的婴儿,尽管母亲向他(她)招手呼唤,诱导其爬向母亲,但均被拒绝。这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深度知觉的能力。动物实验表明,凡是一出生就会行走的动物,生后不久就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而生后尚需经过一定时间才会行走的动物,则和人类的婴儿一样,要到会爬一段时间以后,才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心理健康专题学习网
 
再来看看来自心灵视窗的资料

视崖实验介绍

背景

在心理学界,人们常常提起一则有关S.B.先生的趣事。S.B.先生天生看不见东西,直到他52岁时,一种新出现的先进手术(即现在已很普遍的角膜移植术)才使他恢复了视力。虽然S.B.获得了视力,但并不意味着他自动地获得了和我们正常人一样的视知觉能力。这一点在手术后不久,他的视力还没完全恢复的时候就变得十分明显。当S.B.从医院的窗户向外望时,他十分好奇地发现在下边的地面上移动着一些小东西,于是他爬到窗边,想探出身子用手去接近并仔细观察这些东西。幸亏医院的工作人员几时阻止了他的行动。他当时住在四楼,下面移动着的小东西是汽车!尽管S.B.现在能够看见东西,但他不具有知觉深度。心理学家对此很感兴趣,为了确定这种知觉能力是习得的还是天生的,必须把研究移到实验室中进行。研究者想在实验室里科学地研究深度视知觉能力。为此,他们构思并设计出了一种“视崖”的实验装置。

理论假设

如果你想找到动物或人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深度知觉的关键点,一种方法是把他们放在悬崖边上,看他们是否让自己不掉下去。这个建议十分可笑,因为从伦理上,这可能伤到无法知觉深度的被试。“视崖”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它能造成视觉上的视崖,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悬崖存在。

吉布森和沃克在这篇文章中持有“先天论”的观点,他们相信深度知觉和避免从高处跌落的能力是自动生成的,是我们生理机制的一部分,因此,它们不是经验的产物。经验主义者持相反的观点,认为这种能力是在学习中得到的。

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允许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人或动物在发展的哪个阶段才能对深度和高度作出有效的反应?对不同种类和生存环境不同的动物,这种反应出现的时间是否相同?

被试与方法

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格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使用这种装置对婴儿施测的过程十分简单。

视崖实验

 这项研究的被试是36名年龄在6~14个月之间的婴儿。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为了比较人类与小动物的深度知觉能力,对其他种类的动物也进行了视崖实验(当然没有母亲的招手吸引)。这些动物(包括小鸡、小海龟、小老鼠、小绵羊、小山羊、小猪、小猫和小狗)被放在视崖的中间“地带”,观察它们是否能区别浅滩和深渊,以避免摔下“悬崖”。

结果与讨论

视崖实验在研究中,9名婴儿拒绝离开中间板。虽然研究者没有解释这个问题,但这可能是因为婴儿太过固执。当另外27位母亲在浅的一侧呼唤她们的孩子时,所有的孩子都爬下中央板并穿过玻璃。然而当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他们时,只有3名婴儿极为犹豫地爬过视崖的边缘。当母亲从视崖的深渊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儿拒绝穿过视崖,他们远离母亲爬向浅的一侧;或因不能够到母亲那儿而大哭起来。婴儿已经意识到视崖深度的存在,这一点毫无疑问的。“通常他们能透过深的一侧玻璃注视下面的深渊,然后再爬向浅滩。一些婴儿用手拍打玻璃,虽然这种触觉使他们确信玻璃的坚固,但还是拒绝爬过去。”

这些研究结果能证明人类知觉深度的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吗?明显不能!这是因为这项研究中所有婴儿至少已经有了6个月的生活经历,再这段时间内,他们可能通过尝试和错误而学会了知觉深度。然而6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不具备自主运动的能力,所以不能接受试验。这也是吉布森和沃克用各种动物作为实验参照的原因。众所周知,大部分非人类的动物获得自主活动的能力比人类婴儿要早得多。

动物测试的结果——不同种类动物知觉深度能力的发展与它们的生存需要有关。

小鸡,出壳后就必须马上自己觅食,研究者将出生不足24小时的小鸡放在视崖上,它们从不会犯跌下深渊的错误;小山羊和小绵羊在出生后很快就可以站立、行走。从能站立的那一刻起,它们对视崖的反应也是一次错误也没有;小老鼠对浅滩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因为小老鼠对视觉依赖性不大,它们的视觉系统不发达,它们靠的是嗅觉寻找食物,所以当小老鼠放在中间地带时,它不被视崖所欺骗,对它而言,深侧和浅侧的玻璃在感觉上没有区别,所以它们离开中间地带走向深侧的几率和浅侧相同;小猫也如小老鼠一般,它们也有触须,不过不同是它们食肉,较依赖视觉,自从它们能自主运动起,小猫便具有极好的深度知觉能力。各种生物中在视崖上成绩最差的是海龟。研究者选择的海龟是水栖类生物,事实证明,聪明的海龟知道它们并不是真的在水里,它们中76%都爬到浅的一侧,但是也有24%的小海龟“越过边界”。

吉布森和沃克指出,他们所有的观测结果和进化论完全一致。也就是说,所有种类的动物,如果它们要生存,就必须在能够独立行动时发展感知深度的能力。对人类来说,这种能力到6个月左右才会出现;但是对鸡、羊而言,这种能力几乎是一出生就出现的;对老鼠、猫狗来说,大约是一个月时出现这种能力。因此作者的结论:这种能力是天生的。

不足与后续研究

吉布森和沃克所得的结论,受到了置疑,它们是否能证明人类天生具备深度知觉。

后有研究把年龄在2~5个月的婴儿放在视崖深侧的玻璃,这时所有的婴儿都表现心率变慢。这种心率变慢是感兴趣的信号,而不是恐惧的信号,恐惧应伴随心率加快。这表明这些婴儿还没有习得对落差的害怕,稍后,他们将学会躲避落差的行为。这些发现与吉布森和沃克的结论恰恰相反。

索兹等人(Sorce,Emde,Campos&Klinnert,1985)将1岁的婴儿放在视崖上,落差不深也不浅,大约76cm。当儿童爬向视崖时,他会停下来看。在另一边,同样有母亲在那里等待。母亲会按照指令做出害怕和高兴的表情,当母亲做出害怕的表情,他们会拒绝向前爬,当看见高兴的表情,大部分婴儿会再次检查悬崖并爬过去。当落差被变得很浅时,婴儿不再观察母亲的表情而径直向前爬。婴儿这种通过非语言交流以改变行为的方式叫做“社会参照”。

                摘自《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视崖实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Moonlight Shadow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