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建文事

(2015-08-22 12:26:54)
标签:

历史

分类: 历史

        和正史不一样的是新城邓元锡编的《皇明书》,里面专门记载了明朝建文帝的事:“《大逊记》中记载:正统五年,思恩知州岑瑛出行,有老和尚在路当间坐着,旁边的人呵斥他也不起来,说:”我乃是建文皇帝。从四川走到滇南来,今天刚刚游历到这里。老了,把我的骸骨送还故乡吧。‘可把岑瑛吓坏了,赶紧跟巡按御史汇报了,让他赶紧往藩台上报。

       那老和尚长身巨鼻,音如洪钟地说:“我就是朱允文。’御史训斥他:”老和尚,事情真假还不知道呢,就说你是真的,天下都已经定了,还出来干嘛呢?‘老和尚回答说:“天下已定,我还要干嘛呢?我已经老了,我这一把老骨头要葬在何处?我就想回到我祖上坟前,和我祖上埋在一起。’

      御史为了向上面上奏,把他通过驿站送到北京,号老佛,住在北京大兴隆寺里面。京城内外僧人纷纷前来拜谒,都说这是海外高僧。官员们怕他妖言惑众,请求处置他。皇帝不忍心,这才让以前侍奉过建文帝的太监吴亮去探视探视。老和尚一见吴亮就问:”你不是吴亮吗?‘吴亮说:“我不是啊。’老和尚说:”想当年吃鹅时,我扔一片肉在地上,你当时手里拿着酒壶,趴在地上那舌头舔着那块肉吃了。怎么不是你呢?‘吴亮趴在地上痛哭着,不敢和老和尚对视,等回去复命以后就自杀了。于是就让老和尚进了西内,后来也不知道怎么样了。有人说老死的就葬在西山。“

       徐兼山《暖姝由笔》记载:”无锡盛都宪说:鸿胪寺忽要求各官第二天应该早些到午门议事。说抓到一个假皇帝。第二天,文武百官都聚齐了,一个大身量的和尚向北坐在那里,问他什么都不回应。想杀他又没有名目,大家都在疑惑。后来请发到安乐堂的老太监辨认,四十三人,一一让人扶着经过辨认,都说不认识。等辨别完毕,老和尚就指着一个老太监说:“你这老奴才也火不认得我?当年在某殿打碎一玉盏,都没把你杀了。’才知道这就是建文帝。后来安置到凤阳皇陵,之后不知所终。”

      又说:“太祖曾经诚心诚意地问刘基什么是国家的祸患,没直接回答,许久拿来一个白木匣,放在宫中,说等待有急事时就打开,如果没事的时候打开就不灵验了。后来传到建文帝,北兵攻进了南京,建文打开盒子一看,内面有袈裟、僧帽和剃刀、度牒而已。当时宫中有五百僧人在宫里诵经,赶紧落发混在和尚群里从洪武门逃出。而后游到陕西,年纪有九十多了。因为典当玉带,引起众人的怀疑,抓到察院。御史是个年轻人,不知道前朝的旧事,就会动刑拷打,最后锁着押送到京城。也有人说曾经达到过交趾,有两名僧人弟子带回。也没见过他做什么诗词。”

      由此来看,和《皇明书》所记载的取入皇宫西部不符。

   

 

按:

     1、邓元锡(1529-1593)字汝极,号潜谷,人称“潜谷先生”。新城县城南津(今属江西省黎川县日峰镇)人。明代中后期理学家、文学家。

       2、岑瑛(1386年-1455年),字济夫,明朝广西土司。岑伯颜之孙,永乐十八年(1420年),岑瑛承袭了兄长岑瑞的思明州刺史。正统元年(1436年),朝廷改州为府,加封岑瑛为广西参政、都指挥使。岑瑛在外作战时,其子岑镔为非作歹,岑瑛回来,岑镔畏罪自杀。景泰六年(1455年),岑瑛病死。 岑瑛深受皇帝信任的土官,他带领俍兵协助明朝政府消灭了各种反对势力,自己也青云直上,直至成为正二品都指挥使,被时人称为“土臣之英杰”

       3、老和尚之说:为《明鉴》之所本,只添加了“自称有九十多岁,御史说建文生于洪武十年,至正统五年,应当是六十四岁,还说建文帝左趾有黑子等话。王鸿绪《明史稿建文》、《正统》两本纪都没有此。

       4、安乐堂:明代安置无权势、重病垂危太监之所。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安乐堂在北安门里,掌房官一员,掌司数十员。凡在里内宫,及小火者,有病送此处医治。痊可之日,重谢房主,消假供职。如不幸病故,则各有送终内官,启铜符出北安门,内官监给棺木,惜薪司给焚化赀,抬至净乐堂焚化。”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畿辅·安乐堂》:“安乐堂为永乐十五年所建,以处工匠之疾病者。近来则与工匠无涉,唯内臣卑秩无私宅可住,无名下官可依者,遇疾且殆,即徒入此中,以待其殒,且彗送净乐堂焚化,不欲以遗骼污禁掖也。其中或气未绝稍能言动,尚为摊钱博塞之戏,争胜哓哓,闻者叹笑。”

      5、净乐堂:明代无资格得墓地的太监及宫女的火葬之处。明刘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净乐堂,在西直门外,内官经营数人。凡宫女内官无亲属者,死后于此焚化。堂有东西二塔,塔有眢井,皆贮骨灰之之所以。”《两朝椒难纪略》:“裕妃张娘娘者已有身......客氏(明熹宗乳母)逆贤(魏忠贤)恚其异己,于先帝前力谮之,乃娇旨将宫人内官俱逐于外,绝其水火,烛将妃封闭宫墙之内,无所饮食。经数日后天雨尚方疾匐匍于檐之次,伏饮雨水数口,气绝宫门外。看守宫人回话,奏知先帝,将妃革封号,如富人例焚化于净乐堂。”

      6、交趾:又名交阯,中国古代地名,地域及其文化遗迹位于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交趾”一名在南越时代已有之。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治交趾县即位于今越南河内。后来武帝在全国设立十三刺史部时,将包括交趾在内的7个郡分为交趾刺史部,后世称为交州。交趾来源于《礼·王制》曰:南方曰蛮,雕题交趾,雕题是纹脸,交趾注曰“足相向”,就是盘腿。《山海经·海外南经》有“交胫国”之记载,“其人交胫”,交胫不能行,只能坐,故“交胫国”即“交趾国”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累世同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