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是南宋(公元1127—1279年)以前食品加工制作技术的泛称。此词最早见于2700年前西周问世的《易经鼎》中,原文为:“以木巽(xùn)火,亨饪(pēnrèn)也。”《易经》又名《周易》,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六经之一。它以卦和爻来占卜,象征自然、人事、社会变化的吉凶。其中最积极的成分是蕴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鼎”是先秦时代的炊、食共用器,形似寺庙中的大香炉,初为陶制,后用铜铁制;并且充当过祭祀神祖的礼器、惩治罪犯的刑器、象征王权的重器(国家的宝器),以及把玩鉴赏的工艺品。“木”指燃料,如柴、草、煤、炭之类。“巽”是八卦中的一卦,原意为风,此处指顺风点火。
“亨”在先秦与“烹”通用,为煮的意思。“饪”既指食物生熟的程度,又是古代熟食的通称。“以木巽火,亨饪也”的解释就是:将食物原料置放在炊具中,添加清水和调味料,用柴草顺风点火煮熟。由此可知,《周易》中的烹饪一词包括了炊具、燃料、食物原料、调味品以及烹制方法诸项内容,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及其对饮馔的认识。古代厨务没有明显分工。厨师既管做菜,又管做饭,还要酿酒、造酱、屠宰、储藏、采购和筵间服务,因此古代的“烹饪”,含义广泛。
秦汉时期出现两次厨务大分工,首先是红白两案的分开,接着是炉与案的分开。这有利于厨师专攻一行,提高技术。在烹调技法上,也比先秦精细。《齐民要术》记载,当时的烹调法有齑(jī,用酱拌和细切的菜肉)、鲊(zh,用盐与米粉腌鱼)、脯腊(熏腊禽畜肉)、羹臛(huò,将肉制成羹)、蒸缹(fǒu,蒸与煮)、腤(zhēn)煎消(烧烩煎炒)、菹(zū)绿(泡酸菜)、炙(烤)、(zǐ)、奥糟苞(瓮腌、酒醉或泥封腌)、饧脯(熬糖与做甜菜)等大类;每大类又有若干小类,合计近百种,这是一大进步。特别是在铁刀、铁锅、大炉灶、优质煤、众多植物油等五大要素激活下,油烹法脱颖而出,制出不少名菜,使中国烹饪工艺更上一层楼。现今常用的30多种烹调法中,油烹法占60%以上。由此可见,汉魏六朝发明油烹,影响是何等深远。烹调技法的锐进,使得菜品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当时著名的美味有:五味脯(5种禽畜合制的肉干)、胃脯(羊肚煮熟调味后晒干)、糖醉蟹(现今糟蟹的前身)、莼(chún,又名水葵,嫩叶软滑可食)羹鲈脍、七宝羹(驼蹄等制)、蛇肴、跳丸炙(猪羊肉丸子)、五侯鲭(zhēn,肉鱼合烧的杂烩)、丘蝝(yun)脯(蚯蚓干)、黄颔臛(清炖鳜鱼)、胹(ér)羔(烂煮小羊)、韭卵(韭菜炒鸡蛋)等。特别是五侯鲭和莼羹鲈,不知被多少墨客骚人所讴歌。尤为可取的是,这时时兴用栀(zhī)子花和苏木汁染色,用大枣和桂花添香,用蜂蜜和冰糖助味,用牛奶与芝麻油和面,用蛋黄上浆挂糊,用蛋雕及酥雕造型,菜品的色、香、味、形,都跃上了新的高度。我国自古就有素食传统,但未形成专门菜品系列。汉魏六朝,佛、道两教大兴,风姿特异的素菜应运而生。寺观的素菜,早期以羹汤为主,辅以面点,是款待施主的小吃,后来充实菜品,才形成阵容。《齐民要术》有“素食”一章,介绍11个品种,但仍杂有荤腥料物,属于“花素”,乃素菜的早期形式。到6世纪初叶的梁武帝时,“南朝四百八十寺”,素菜更为活跃。此时面点工艺,亦是成就巨大。其表现是:面点品种增多,技法迅速发展,出现专门著作,如《饼赋》。我国的市食面点、年节面点、民族面点、宴席面点、馈赠面点等,都在这一时期初奠基石。特别是“胡饼”(即今之烧饼),流传千余载仍依然有活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