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中有说到朱棣夺位之战的,对于建文帝的命令,是这样描写的:
建文帝有令:不要让朕背负杀死叔父的骂名,所以全军上下都不敢加害朱棣。然而刚刚开始开战时,不就已经削去了朱棣的名分了,何来有叔侄之情?后来也许真的有此命令吧,是用来让朱棣感悟以前叔侄之情的吧?但是军中可不是这样!
有将持槊拿其臂,因为马倒下而没有伤害朱棣,后来朱棣当了皇帝后再问这人:如果马没有倒下,又当如何?
朱棣所驾驭的八匹战马在郑村坝多处作战时,都中箭了,属下忙着给拔箭,说明箭矢如同雨下而没有伤及朱棣的性命,乃是天命。
典型的“得便宜卖乖”!
按:
1、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399年(建文元年),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战争持续三年。建文帝缺乏谋略,任用主帅不当,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以北平(今北京)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1402年(建文四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
2、郑村坝之战:明建文元年(1399年)十一月,在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军队与燕王军队在京郊郑村坝(今北京东20里)进行的五十万人对阵八万人的作战。建文元年十一月,大将军李景隆攻北平(今北京)不克,退屯郑村坝。初四日,燕王朱棣自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返回孤山(今北京通县东40里),获悉建文帝军队列阵于白河(即北运河)西,遂乘河水结冰,挥师而西,击败李景隆军前哨都督陈晖所部万余人。初五日,与李景隆军战于郑村坝。朱棣见其兵动,遂以奇兵左右夹击,连破7营。燕将张玉等列阵而进,抵达城下,城中留守部队出城参战,内外夹攻,大败建文帝军;李景隆南逃德州。次日,燕师续攻,破其4垒。诸军闻李景隆已逃,乃弃兵粮,日夜南逃。此战,燕师共毙伤建文帝军队数万人,获马2万余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