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临对人宽容大度。有一次准备去吊丧,让童仆回家去拿白衣服,童子拿错了衣服,害怕得不敢进来。唐临知道以后,让人找来童子对他说:"今天气不顺,不适合悲伤哭泣,我刚才让你去拿白衣衫,就不要去了。"又曾经命人煮药,那人煮坏了。唐临暗地知道了原因,对他说:"今天天气阴暗不适合吃药,应该把药扔掉。"最后都没有追究他的过失,他的宽恕待人达到了这种地步。
朱王旦宽厚,家人试探他,故意把土扔在他碗里,他权当没察觉,只是吃饭。问他为什么不吃肉,回答说:“我今天不喜欢吃肉”。一天,不小心把他饭弄脏了,他说:“我今天不喜欢吃饭,喝粥也行啊。”
上面的是大臣对其家人,那在朝堂之上,皇帝对犯错的下人宽厚就更加难得可贵了:话说明朝皇帝出行,在某县城下榻时吃饭,慌乱之间县太爷竟然没有给皇帝摆筷子,呵呵!皇帝还给自己找下坡路,“怎么着?要叫咱拿俩爪子吃啊?”竟没有责罚任何人。
按:
1、唐临:(公元601年左右至660年左右)。字本德,京兆长安人。约生于隋文帝仁寿初年,约卒于唐高宗显庆末年,年六十岁。武德初,为侍御史,持节按狱交州,出寃系三千人。迁大理卿,决囚不寃,囚皆绝意不复诉。累官吏部尚书,以与李义府不睦,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临著有小说冥报记二卷,(旧唐书本传)传于世。
2、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北宋名相,王祜子。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宋真宗咸平年间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景德三年拜相,监修《两朝国史》。他善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颇受真宗信赖。但受王钦若说服,未能阻止真宗的天书封禅之事。晚年屡请逊位,天禧元年(1017年),因病罢相,以太尉掌领玉清昭应宫使。同年九月卒,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故后世称其为“王文正”。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全宋诗》录其诗3首,《全宋文》收录有其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