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嘉靖年间请笔仙事

(2014-09-24 19:48:49)
标签:

历史

分类: 历史
         嘉靖年间,庆都参政张勅(chi 音赤)遇到一位悬笔降仙的人,因缘推荐给宦官,皇帝比较信任他。一天,皇上降仙,问谁可以被委任为军中首领,笔仙写下数人,其中有张勅的名字。不久,通政司一参议发现了这一阴谋,则处死此人,张勅则被逮捕杖责后遣送到霸州。
      文安有张柱兄弟,相信一个妖僧做妖术,梦见他的状貌,以为妖僧是神,结果全家妇女都被他奸污了。后来妖僧怕露馅,撺掇张柱自己杀掉了全部家人。官府急忙抓人,僧人竟然逃跑了,张贴告示也没有抓到。
       红螺女,马祖师,各自煽动蛊惑民众造反,其方法和嘉靖初年马御史大狱事相近。拿盆盛水洗脸,照着就可以看到他的形象用于转移大家视线,老百姓都信任他们。开始于汉朝的五斗米教,各个朝代都深受其害,元朝也是因此灭亡的。
      

按:
     1、通政司:官署名。明代始设“通政使司”,简称“通政司”,其长官为“通政使”。清代沿置,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俗称“银台”。
     2、通政司参议:官名。通政使之辅佐官。掌协助通政使处理司事及分值登闻鼓厅。始置于明,清因之。初设左参议满汉各二人、右参议汉二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 裁右参议汉一人,康熙五十三年又裁左参议汉一人;乾隆十三年(1748) 复去左右之衔,额缺满、汉各一人,秩正五品,遂定制。
     3、马祖师: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叛贼·马祖师》:“正德间四川贼首刘烈,本名乐,眉州人,冒为举人,暱保宁山中,寻又化逃,或传由云南入外番。”
     4、五斗米教:传统认为,五斗米教是张陵于公元126-144年(东汉顺帝时)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但当代学者任继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和樊光春先生著的《陕西道教2000年》则认为,五斗米教实际上由张修在公元184年(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之前创立于汉中。据《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概述张角、张修的学说时说:“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雒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或其不愈者,则为不信道。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人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后人称正一道,创立人是江苏丰县人张陵,为汉功臣张良第八世孙,本太学诸生,自幼好道,天文地理、河洛图纬无所不知,尤好老庄,曾任巴郡江州令,后弃官入北邙山修长生之道,常读《黄帝九鼎丹经》,丹成于繁山,又得隐书于嵩山石室,因朝政纷乱,隐退余杭十年,汉顺帝时(126—144)于四川鹤鸣山,传播“三官手书”,和“正一盟威”之道,为百姓治病、消灾,汉安元年(142)太上亲授天师《正一经》、《太平洞极之经》等,固号”天师道”。又因要求学道之人要奉献五斗米,固后人称为五斗米道。天师道尊崇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以《老子想尔注》传世教民,信奉的主要经典还有《太平洞极经》、《太清经》、《太玄经》、《正一经》、《五斗经》等,又规定教徒:一要诵习《五千文》,二不妄祀,三有罪首过,四符水治病,五用章表与鬼神为誓约,六修桥铺路,七行黄赤之道,八置祭酒,设立二十四治以领道民,九收信米五斗等。其孙张鲁,人称系师,后归顺曹魏,被拜为镇南将军,得封万户侯,使天师道发展壮大,特别是张鲁在汉中施行政教合一,使天师道不但在民间传播而且逐渐转向上层领域发展,这样,天师道不仅有经典、醮仪、科戒,而且已是信徒遍布巴蜀、汉中,成为影响很大的有组织的宗教团体,固后人均认定天师道为道教的正统,至元成宗大德八年(1340)第38代天师张宇材被授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后,从此,天师道又名正一道。与金元时兴起的全真道并成为两大教派,延续至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食毒而死
后一篇:龟决死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