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杭大运河的由来

(2014-03-29 22:10:10)
标签:

京杭大运河的由来

旅游

分类: 历史
    元朝时起源是在大沙漠里,在北平建都,有漕渠是不通江淮的。到了元朝初年,粮道从浙西过长江涉江入淮,由黄河逆水到开封府封邱县旱站,陆运至大名府,是淇水入御河之处流入御河。离开封府邱县旱站一百八十余里,难不可言。
    况且当时运粮不多,根本就不能供给京城,所以才有海运一说。海道大风浪无法预测,所以造成的损失很多,所以从济宁州开河,分汶水西北至东平州的安民山,入清济原来的河道,打通了淮域,经东阿至利津河入海,由海道至直沽,接运到了京城。
    后来,海口的沙子淤积,又从东河陆运二百余里至临清,才开始入御河,也是很困难的。当时有韩仲晖、边源辈,各出己见,相继建议,乃从安民山开河,直抵临清,属于御河,而江淮之漕才开始通畅的。但是当时河道初开,不甚深阔,水亦微细,不能负重载,所以当时又有会通河只允许一百五十料船行之禁令。
    海运之初,一年止得米四万六千余石,其后,每年或至三百余万石。会通河所运之米,每岁不过数十万石。元朝灭亡之后,海运不罢。明初,定都金陵,只是辽东边饷还是用海运。那时会通河还是通畅的,现在济宁城闸北岸还见有洪武三年晓谕“往来船只不得挤塞闸口”石碣存在。
    至二十四年,河在原武决口,喝水漫过安上湖,而会通河遂淤,从此江淮舟船开始不到御河矣。明永乐间,建都北京,粮道由江入淮,由淮入黄河,水运至阳武,发河南、山西二布政司丁夫,旱路般运至卫辉上船,由御河水运至北京。也是很困难的。
    后来济宁州同知潘叔正建议,工部尚书宋礼等提督,开始开凿会通河。潘叔正的建议,只是说济宁州往北旱站递运军需等项艰苦,要开此河可以节省民力,开始并未说开此漕运。会通河成后,宋尚书建议,才开始从会通河漕运,海运才开始停止的。
    会通河漕运之初,又得平江伯,整顿诸多河道事宜,所以到今天京城的储备物资都很充足。开凿后的经营打理,都是众人努力的结果。
    上面的文字出于刑部侍郎三原王公恕《漕河通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