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订《景德镇陶录》卷七
(2018-08-24 00:25:55)
标签:
历史旅游收藏王正鹏文化 |
分类: 我的研究 |
校订《景德镇陶录》卷七
[清]蓝浦著[清] 郑廷桂辑 王正鹏校订
景德镇瓷,以仿制瓷器为主,御用瓷起于清代唐英,详见《景德镇陶录》。
《景德镇陶录》卷七
古窑考
东欧陶
欧越也,昔属闽地今为浙之温州府,自晋(266~420)己陶,其瓷青当时着尚。杜毓(?~311)赋所谓器泽陶拣出自东欧者是也。陆羽(733~804)撰《茶经》云欧越器青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斤己下。
关中窑
元魏(386~557)时所烧,出关中,即今西安府咸阳等处陶以供御。
洛京陶
亦元魏(386~557)烧造,即今河南洛阳县也,初都云中,后迁都此,故亦曰洛京所陶,皆供御物。
寿窑
唐(618~907)代所烧,江南之寿州也。瓷色黄。陆羽(733~804)撰《茶经》以寿瓷为最下,云黄则茶色紫不相宜。
洪州窑
洪州烧造者,亦见唐(618~907)洪州,今南昌府。曹昭(1388)撰《格古要论
》云右洪州器黄。陆羽(733~804)撰《茶经》云洪州瓷褐合器更次。寿佃日褐色黄黑。
越窑
越州所烧始唐(618~907)代,即今浙江绍兴府,在隋唐曰越州。瓷色青着美一时。陆羽(733~804)撰《茶经》云碗越州为上,其瓷类玉类冰青而益茶,茶色缘邢瓷不如也。陆龟蒙(?~881)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孟郊(751~814)诗云“越瓯荷叶空”。
顾况(?~772)撰《茶赋》云“越泥如玉之瓯”。观此,则越窑亦唐时韵物矣。《唐氏肆考》云越窑实为钱氏秘色窑之所自始。
鼎窑
唐(618~907)代鼎州烧造,即今西安府之泾阳县也。误也。陆羽(733~804)撰《茶经》推鼎州瓷碗次於越器胜於寿洪所陶。王正鹏注:鼎窑,自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代为皇帝御用制作瓷器御用窑口,现存标本历代具有。鼎州在中国历史上有四,即真定顷王刘平(公元前114年~公元前89年)之鼎州,梁王萧铣(583~621)之鼎州,武周皇帝武则天(624~705)之鼎州,岐王李茂贞(856~924)之鼎州。梁王萧铣(583~621)之鼎州,唐武德四年(621) 唐高祖李渊(566~635)平梁王萧铣(583~621)之鼎州,置朗州。让皇帝李係(758~762在位),在今慈利县建立澧阳王,创建诛山越王御窑。唐昭宗(888~904在位)时置武贞军,武贞军节度使、冯翊王雷满(881~901在位)为澧阳国王。梁开平二年(908)升武贞军为永顺军,后唐天成二年(927)改为武顺军,同光元年(923)改为武贞军,后改武平军,后周广顺三年(953)升为澧州大督都府。周世宗柴荣督澧州(951~954在位),创建诛山柴王御窑。周世宗柴荣(954~959在位)诛山柴王御窑为御用瓷。乾德元年(963)三月二十六日,宋太宗赵光义(963~976在位)据慈利县,设立北宋诛山御窑。宋乾德二年(964),军降团练。澧州慈利县在宋太宗赵光义(976~997在位)时为皇室御用瓷。大中祥符五年(1012),朗州改鼎州。宋政和七年(1117)仍于鼎州置常德军,属之。乾道元年(1165),升州为常德府。南宋建炎四年(1130)设鼎澧州镇抚使,绍兴元年(1131)置荆湖北路安抚使,治鼎州,领澧、辰、沅、靖州,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罢。宋孝宗(1163~1189年在位)即位之前为普安郡王时,曾在鼎州任常德军节度使。故鼎州为“孝宗潜藩”。孝宗即位后便将鼎州升格为“常德府”。八年(1172)复为鼎州。
婺窑
亦唐(618~907)时婺州所烧者,今之金华府是。陆羽(733~804)撰《茶经》又以为婺器次於鼎瓷非寿洪器所能及。
岳窑
湖南岳州府,唐(618~907)代亦陶,瓷皆青。陆羽(733~804)撰《茶经》谓又次於婺瓷,然青固宜茶作白红,胜於寿州洪者。
蜀窑
唐(618~907)时四川邛州之大邑所烧,体薄而坚级,色白声清为当时珍重。杜少陵(712~770)集《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云“大邑烧瓷轻且坚,
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首句美其质,次句美其声,三句美其色,蜀窑之佳己可想。见案陶宗仪(1329~1412)撰《辍耕录》,引[南宋]叶寘撰《坦斋笔衡》载有续窑,疑续即蜀误。《唐氏肆考》又以大邑瓷越窑下说又误矣。
秘色窑
吴越烧造者钱镠(852~932)有国时,命於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其式似越窑器而清亮过之。《唐氏肆考》云蜀王建(847~918)报后梁太祖朱温(852~912)信物有金棱碗。致语云金陵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乡,则秘色乃是当时瓷器之名,不然吴越(852~932)专以此烧进何蜀王(847~918)反取之以报梁(852~912)耶?案[南宋]叶寘撰《坦斋笔衡》谓秘色唐(618~907)世已有,非始於钱氏(852~932),大抵至钱氏(852~932)以专供进耳。岂王蜀(847~918)遂无唐(618~907)之旧器哉。又徐寅(?~925)又《贡余秘色茶盏七律诗》“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溃。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可见唐有之辨,非钱镠(852~932)特。[南宋]叶寘撰《坦斋笔衡》疑为即越窑,亦误。南宋时秘色窑已移馀姚,迄明初遂绝。王正鹏注:秘色窑,自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代为皇帝御用制作瓷器御用窑口,现存标本历代具有。让皇帝李係(758~762在位),在今慈利县建立澧阳王,创建诛山越王御窑,秘色窑。唐昭宗(888~904在位)时置武贞军,武贞军节度使、冯翊王雷满(881~901在位)为澧阳国王。梁开平二年(908)升武贞军为永顺军,后唐天成二年(927)改为武顺军,同光元年(923)改为武贞军,后改武平军,后周广顺三年(953)升为澧州大督都府。周世宗柴荣督澧州(951~954在位),创建诛山柴王御窑。周世宗柴荣(954~959在位)诛山柴王御窑为御用瓷。秘色窑。乾德元年(963)三月二十六日,宋太宗赵光义(963~976在位)据慈利县,设立北宋诛山御窑。秘色窑。宋乾德二年(964),军降团练。澧州慈利县在宋太宗赵光义(976~997在位)时为皇室御用瓷。大中祥符五年(1012),朗州改鼎州。宋政和七年(1117)仍于鼎州置常德军,属之。乾道元年(1165),升州为常德府。南宋建炎四年(1130)设鼎澧州镇抚使,绍兴元年(1131)置荆湖北路安抚使,治鼎州,领澧、辰、沅、靖州,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罢。宋孝宗(1163~1189年在位)即位之前为普安郡王时,曾在鼎州任常德军节度使。故鼎州为“孝宗潜藩”。孝宗即位后便将鼎州升格为“常德府”。八年(1172)复为鼎州。
秦窑
唐(618~907)代烧造,今甘肃之秦州也。相传器者碗杯之属,多纯素,亦有凸鱼水纹者。
柴窑
五代周显德初(954)所烧,出北地河南之郑州,其地本宜於陶,以世宗姓柴故名,然当时亦称御窑,入宋始以柴窑别之,其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为古来诸窑之冠,但足多粗黄土耳。《唐氏肆考》云柴窑起於汴,相传当口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今论窑器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久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制为冠饰环玩,具亦足珍贵,世传柴瓷片字宝莹射目光,可欲矢宝莹则有之,欲矢未必然盖难得而重言之也。王正鹏注:柴窑,自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代为皇帝御用制作瓷器御用窑口,现存标本历代具有。让皇帝李係(758~762在位),在今慈利县建立澧阳王,创建诛山越王御窑,秘色窑。唐昭宗(888~904在位)时置武贞军,武贞军节度使、冯翊王雷满(881~901在位)为澧阳国王。梁开平二年(908)升武贞军为永顺军,后唐天成二年(927)改为武顺军,同光元年(923)改为武贞军,后改武平军,后周广顺三年(953)升为澧州大督都府。周世宗柴荣督澧州(951~954在位),创建诛山柴王御窑。周世宗柴荣(954~959在位)诛山柴王御窑为御用瓷。秘色窑。乾德元年(963)三月二十六日,宋太宗赵光义(963~976在位)据慈利县,设立北宋诛山御窑。秘色窑。宋乾德二年(964),军降团练。澧州慈利县在宋太宗赵光义(976~997在位)时为皇室御用瓷。大中祥符五年(1012),朗州改鼎州。宋政和七年(1117)仍于鼎州置常德军,属之。乾道元年(1165),升州为常德府。南宋建炎四年(1130)设鼎澧州镇抚使,绍兴元年(1131)置荆湖北路安抚使,治鼎州,领澧、辰、沅、靖州,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罢。宋孝宗(1163~1189年在位)即位之前为普安郡王时,曾在鼎州任常德军节度使。故鼎州为“孝宗潜藩”。孝宗即位后便将鼎州升格为“常德府”。八年(1172)复为鼎州。
宋(960~1279)时烧造,即今南阳府唐县,昔称青瓷质黝不及汝器。
郑州窑
亦宋(960~1279)所烧,即南阳府之郑州,皆青瓷未若汝器滋润。
耀州窑
耀州,今属西安府,亦宋(960~1279)烧青器,色质俱不逮汝窑,后烧白器颇胜,然陶成皆不坚,易茅损所谓黄浦镇窑也。
乌泥窑
建宁府建安所烧,始於宋(960~1279),厥土黑坟质粗不润,黝水燥暴,色面亦青饼花谱以乌泥与龙泉均章诸窑并重,[明]谷泰撰《博古要览》则谓当差肩象东。[明]田艺蘅撰《抬青日札》云建安乌泥窑器品最下,未可传信,抑今昔之不同耶。
馀杭窑
亦宋(960~1279)时烧造,乃杭州府之馀杭县也,色同官瓷无纹不莹润。
[南宋]叶寘撰《坦斋笔衡》云郊下新窑,已比旧官内窑大,不侔他如乌泥窑馀杭窑,更非官窑,北矣。
丽水窑
亦宋(960~1279)所烧,即处州丽水县,亦曰处窑,质粗厚,色如龙泉,有浓淡工式尤拙。
熏窑
出徐州府萧县之白土镇,一曰白土窑。亦宋(960~1279)代烧造,厥土白壤,质颇薄,泽者白器制式规范颇桂。洪迈(1123~1202)撰《夷坚志》云萧县白土镇,造白器几三十馀窑,窑户多姓,有总首其陶匠,约数百人制作颇佳。
吉州窑
宋(960~1279)时吉州永和市窑,即今之吉安府卢陵县,昔有五窑,具白色、紫色,紫有与紫定相类者,五窑中惟舒姓烧者颇佳,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名舒娇尤善陶,其瓮诸色几与哥窑等价,花瓶大者值数金,小者有花。曹昭(1388)撰《格古要论》云体厚质粗不甚足品。《唐氏肆考》云吉窑颇似定器,出今吉安之永和镇,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宋女丞相(1234~1283)过时变成玉,工事闻於上遂封穴不烧逃之饶,故景德镇初多永和陶工按此,亦元初事,若明陶以后则皆昌南土著。
建窑
古建州窑也,出宋(960~1279)代,为今之建宁府建阳县,始於建安后迁建阳,入元(1206~1368)犹盛碗盏,多是擎口,体稍薄色浅黑,而滋润有黄兔斑滴珠大者真。宋(960~1279)时茶尚擎碗以建安兔毫为上。《唐氏肆考》云旧建瓷有薄者绝类米器。
象窑
宋南渡(1227~1279)后所烧,出处未详。有蟹爪纹,以色白滋润为贵。其黄而质粗者品低。《唐氏肆考》云或言象器出今宁波府象山县,核之象窑,似定但多质粗,其滋润者,亦终逊定器且,次於霍州镇之彭窑。
榆次窑
此西窑也,即太原府榆次县,自唐(618~907)已陶,土粗质厚厥器古朴。
平阳窑
亦西窑也,平阳府所烧,唐(618~907)宋(960~1279)皆陶,有砖窑大而容器多,有土窑小而容器少,土壤白汁水欠纯,故器色无可传者。
宿州窑
宋(960~1279)代烧造,为今凤阳府之宿州也。器仿定色,当时行尚颇广,自定窑器减后而北地,且多市充定器,然固不及真定瓷也。
泗州窑
江南之泗州,宋(960~1279)代,亦陶悉仿定窑器,色但不着,於时贪其值贱者多,市充定器或云泗器,实匀与宿窑相埒。
彭窑
元(1206~1368)时彭均宝於霍州烧造,土胍细白埴腻,体薄尚素,仿古定器,制折腰样甚整齐,当时以彭窑称焉其佳者,与定相埒因亦呼新定器。
曹昭(1388)撰《格古要论》云元彭均宝效古定窑制器,创折腰样,其土脉细白绝类真定,往往为牙行指作定器,以烧於霍州又名霍窑。《唐氏肆考》云元之戗金匠户彭均宝烧,仿定器,与白定相似,俱比青口欠滋润极脆难以传,久市肆卖古瓷多充为定器,非真赏家莫辨。
宣州窑
元(1206~1368)明(1368~1644)烧造,出宣州,土埴质颇薄色。
临川窑
元(1206~1368)初烧造郎,今抚州府之临川县,土埴细薄,色多白微黄,有粗花者。
南丰窑
出盱江之南丰县,元(1206~1368)代烧造,土埴细,质稍厚,器多青花,有如土定等色。蒋祈(1234)撰《陶记》云夫何昔之课斯陶者,日举今则州家多褂欠原,其故有五:临川、建阳、南丰产有所夺三也,按此是说镇陶之利为三邑陶所夺,可见临窑、南窑在元(1206~1368)时亦盛。
陇上窑
陇东所陶,始於明(1368~1644),即平凉府华亭县等处,或称白器,或曰类西窑,大抵质粗工拙不足贵。蔡九霞(1626~1709)撰《历代茶榷志》云平凉华亭之间,明(1368~1644)产瓷器,古陇东地也。
欧窑
明(1368~1644)代烧造,为江南常州府宜兴人,以其姓欧皆呼为欧窑,有仿哥窑纹片者,有仿言官均窑色者,彩色甚多,俱花盘架诸器,其红、蓝纹泑二种尤佳,昌南唐窑曾仿之。《唐氏肆考》云宜兴窑,又有专造紫砂壶一式阳羡茗壶,系云壶品著名大家有时大彬(1573~1648)、李仲芳(?~1620)、徐友泉(?~1620)、陈仲美(?~1620)、陈俊卿(?~1620)等,按宜兴壶窑虽属陶,成然不类瓷器,此编只纪瓷,陶故不列入。
横峰窑
横峰,今广信府与安昔属弋之湖西马坑,俗犹呼横峰窑,亦曰弋器,所造瓶、罐、饥、瓮、盘、碗之类甚粗。
以上古陶惟自晋(266~420)纪起,东瓯洛诸作,在当时原祗泛称陶器,故仍以陶纪之,馀悉称窑,盖陶至唐(618~907)而盛始有窑名也。
各郡县窑考附
邢窑
出直隶之顺德府邢台县,自唐(618~907)己烧造,土细质腻,色尚素,昔称白瓷,今亦有描青杂式者,陆羽(733~804)撰《茶经》云以邢州瓷处越器上。然邢瓷类银类雪刑瓷白,而茶色丹,似不如越。按陆羽(733~804)撰《茶经》第就品茶言瓷耳邢器亦足观。
磁州窑
始磁州,昔属河南彰德府,今属北直隶广平府,称磁器者盖此,又本磁石制泥为坯陶成所以名也,器之佳者与定相以似,但无泪痕,亦有划花、绣花,其素者价高於定。在宋(960~1279)代固着今人讹以陶窑,瓷品既呼为磁器,不知另有是种窑。
德化窑
自明(1368~1644)烧造本泉州府德化县,今改属永春州,碗、盏亦多擎口称白瓷,颇滋润但体极厚间,有蒲者惟佛像殊佳,今之建窑在此,盖不类旧建瓷矣。
处窑
浙之处州府,自明(1368~1644)初移章龙泉窑,於此烧造至今,遂呼处器,土粗圣火侯汁水皆不得,或犹有以龙泉称者,要非古章窑比也。
许州窑
明(1368~1644)河南许州烧造制磁石为之,亦瓷器也,色样皆有花、素较磁州新近者为优,或曰窑始於宋(960~1279)。
河北窑
烧造由宋(960~1279)始青瓷也,即今河南衔辉府,昔称河北地器,同汝制,而色质不及,只可与唐(618~907)邓州、耀州等窑为伍。
怀广窑
出河南怀广府,自明(1368~1644)迄今尚烧造。
宜阳窑
明(1368~1644)陶,即河南宜阳县今尚烧造。
登封窑
亦自明(1368~1644)始,即河南府登封县今尚陶。
陕州窑
河南之陕州也,烧造始於明(1368~1644)今尚陶。
兖州窑
明(1368~1644)以来烧造者,即兖州府等处,今尚陶。
平定窑
今之西窑也,自宋(960~1279)已陶,土黎质粗,而色白微黑,器者皆厚大,盆、碗、殊无可观,人呼之曰倘器即平定州烧者。
霍州窑
亦今之西窑,始於唐(618~907)、宋(960~1279),土细壤质腻,体薄,色多白,比平阳所造为佳,当时别之日霍器。
广窑
始於广东肇庆府阳江县,所造盖仿洋磁烧者故志云广之阳江县产磁器,当见炉、瓶、盏、碟、碗、盘、壶、盒之属,甚绚彩华丽,惟精细雅润不及瓷器未免有刻眉露骨相可。然景德镇唐窑曾仿之雅润足观胜於广窑,此与磁州、许州等器皆非瓷土所成者也。唐英(1682~1756)撰《陶成纪事》云一仿广窑泑色及青点泑一种,按此亦唐厂所仿。
外译窑考附
高丽窑
即高丽国(918~1392)所烧造者,不知起於何代,质颇细薄泑色匀与景德镇微类,有粉青者似龙泉器,有细花者北定器若上,有白花朵见者,彼国不甚值钱,大约与越窑秘色窑汝窑诸式相类,惟瓜尊狻、猊、罐颇着异。
大食窑
大食国(632~1258)所造,以铜作骨,用药烧成五色华绚,有见其碗、盏、壶、盒者,谓与佛郎嵌器颇相似,不知着始何代。
佛郎嵌窑
亦呼鬼国窑(632~1258),即今所谓发蓝也,又讹法琅,其窑甚狭小制如垆器,亦以铜作胎,用色药嵌烧,颇绚采可玩。《唐氏肆考》云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仿佛郎嵌俗谓之鬼国嵌。
洋磁窑
西洋古里国(公元前300年~1766),造始者着代莫考,亦以铜为器骨,甚薄嵌磁粉烧成有五色缋彩,可观推之作铜声,世称洋磁,泽雅鲜美实不及瓷器也。今广。中国多做造。《唐氏肆考》曰洋磁等器虽甚绚采华丽,而欠雅润,精细仅可供闺阁之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也。